1.理论基础
1.1重视疾病的整体观念
1.2强调辨证时首辨阴阳
1.3对瘙痒的认识
1.4重视从湿辨治
提出“湿滞”、“顽湿”、“脾虚湿盛,湿久化燥”等学说
1.5从“血分”辨治皮肤病
提出凉血活血法
创立活血化瘀轻剂、中剂、重剂
1.6运用卫气营血辨治皮肤病
创立解毒系列方
2.遣方用药特点
2.1调和阴阳:鸡血藤首乌藤钩藤
2.2润肤止痒:黑芝麻火麻仁郁李仁
2.3补中益气:黄芪黄精党参太子参
2.4中和气血:丹参丹皮赤白芍
2.5清脾除湿:生白术生枳壳生薏米
2.6清心火:莲子心连翘心栀子仁
2.7引火归原:肉桂
2.8宽胸理气:荷梗厚朴合欢花/皮
2.9驱邪扶正:乌蛇秦艽白花蛇舌草
2.10活血止痛:大黄延胡索乳香没药
2.11常用引经药
头部:川芎
眼睑部:谷精草
鼻部:辛夷花
口唇:芡实
乳房:橘皮、橘叶
上肢或手:片姜黄
3.从湿辨治
3.1内治经验方
3.1.1丸剂
3.1.1.1除湿丸:
组成:猪苓、泽泻、赤苓皮、栀子仁、黄芩、黄连、威灵仙、紫草、茜草、丹皮、生地、连翘、白鲜皮、归尾
功用:清热凉血,除湿利水,祛风止痒
主治:湿疹、银屑病、脂溢性皮炎、脂溢性脱发、痤疮单纯糠疹、下肢溃疡、慢性丹毒等
3.1.1.2常用成方:秦艽丸
出处《太平圣惠方》《证治准绳》《医宗金鉴》
组成 秦艽、苦参、大黄、黄芪、防风、漏芦、黄连、乌蛇肉
功用 调和气血、祛风湿、解毒、散风止痒
适应症: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恢复期,以及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银屑病、皮肤瘙痒症等
3.1.2流浸膏
3.1.2.1苍术膏
功用:燥湿、健脾和中、祛风湿
3.1.2.2白术膏
功用: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3.2外治经验方
3.2.1散剂
3.2.1.1止痒粉
组成:滑石寒水石冰片
功用:清凉、止痒、除湿
适应:痱子、湿疹、皮炎以及其他瘙痒性皮肤病
3.2.1.2祛湿散
组成:大黄面黄芩面寒水石青黛面
功用:清热解毒,收敛止痒
适应:有轻度糜烂渗出的急性、亚急性湿疹、皮炎均可使用
用法:植物油调或掺于软膏中
3.2.2油剂
祛湿药油
群药:苦参薄荷白芷防风芥穂连翘苍术大黄鹤虱草威灵仙白鲜皮五倍子大风子
制法:群药浸香油内一昼夜,文火炸焦黄,过滤,每斤油加青黛面五分
功用:除湿润肤
主治:急性皮炎、湿疹类
用法:做油调剂、清洁剂或涂油后外撒药粉
3.2.3药膏
3.2.3.1祛湿药膏
群药:同祛湿药油
制法:群药浸香油内一昼夜,文火炸焦黄,过滤,趁热兑入白蜡。青黛面后下,搅拌均匀冷却成膏
功用:清热除湿,润肤去痂
主治:单纯糠疹、鱼鳞病,以及干燥脱屑皮肤病
用法:常用做皮肤科外用膏基质
3.2.3.2白蔹膏
组成:白蔹面祛湿药膏(或凡士林)
功用:收敛除湿,解毒止痒
主治:一切渗出性皮肤病
3.2.3.3苦参膏
组成:苦参面祛湿药膏(或凡士林)
功用:去湿杀虫止痒
主治:湿疹、银屑病、皮肤瘙痒症、外阴瘙痒
3.2.4水剂
3.2.4.1马齿苋水剂龙胆草水剂
3.2.4.2楮桃叶水剂
3.2.4.3透骨草方(脱脂水剂)
主治:脂溢性脱发、脂溢性皮炎
3.2.4.4干葛水剂
主治:手足多汗症、腋部多汗症
3.2.4.5苍肤水剂
主治:慢性湿疹、手足癣等角化肥厚性皮肤病
----------------------------------------
?作者简介:
王萍,首都医科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师承于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张志礼教授。重点研究病种:银屑病、红斑狼疮、荨麻疹、皮炎湿疹、痤疮等。现任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常委等。曾主持和参与《养阴益气解毒法对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症状及调节免疫功能的研究》、《银屑病证候要素组成规律与中医方药治疗的规范化系统研究》、《银屑病中医临床疗效提升系统研究》等课题。《凉血活血方治疗银屑病(白疕)血热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小提示:可回复“首页”参与更多讨论(微社区、留言讨论等);回复“目录”进行往期回顾;查看往期内容直接回复第几期,如“1”或者“第1期”。欢迎进入首页通过“文章分类”参与该话题的讨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