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特应性皮炎?
怎样护理过敏宝宝?
过敏原检测有哪几种?
过敏跟肠道菌群有关系?
……
今天要分享的干货来自10月20日在福州举办的
宝宝皮肤过敏讲座主讲人“是潘玮柏+耿乐”一位妈妈开心地说……面对帅气的陈博士
妈妈们丝毫没有分心
都听得非常认真(分享一位上海交大学霸妈妈的笔记)
错过的妈妈也别懊恼
我们为您整理好了讲座文字稿
在此特别感谢陈博士及Dr.Z团队的支持▼▼▼先来看这样的一段视频。
你们知道吗?活泼可爱的Neinei也曾备受过敏困扰。近期调查结果显示,在一线城市的婴幼儿和儿童中,曾出现或者正在发生过敏症状的孩子比例达到40.9%。
Dr.Z诊所的知名专家赵作涛主任和吴尊及女儿Neinei共同发起了关爱过敏儿童的活动,与年轻父母们分享过敏的现状和应对方法,帮助被过敏困扰的孩子。
①“金九银十”虽然是收获的季节,但因为换季,也是过敏发病的高峰期。在这两个月,有两个过敏性疾病的主题日。其中一个是10月1日的世界荨麻疹日。荨麻疹一般表现为一过性出现的红色斑片、风团,像蚊子叮咬后的皮疹,一般伴有明显瘙痒。
前段时间钟南山院士就在飞机上对一个突发过敏的孩子进行急救,随后孩子转危为安,这个孩子患的就是荨麻疹。
随着荨麻疹在全世界发病和确诊越来越多,全球医生便敲定了这个荨麻疹日,旨在提高民众对荨麻疹的认识,更好地管理和治疗这个疾病。
虽然多数的荨麻疹只表现在皮肤上,但是也有一些严重的急性荨麻疹会有生命危险。在前几个月就发生了两起医生因为过敏出现荨麻疹的事件,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了休克的症状,幸运的是因为他们有医学背景知识,所以在正确的医院就诊后就转危为安了。所以对于这个疾病必须要提高警惕。
Tips:很多人会把荨麻疹和过敏划等号,但荨麻疹不都是过敏引起的,它分为急性和慢性。
病程在6周以内为急性,超过6周为慢性,其中急性多与过敏、感染、食物不耐受有关,而慢性则可能与更多其他原因相关,不只是过敏,更多是自身免疫异常造成的。
急性荨麻疹最常见,会突然发病,皮肤迅速出现形状不一的苍白色、皮色或者红色风团,但大多在几分钟或者几小时内消退,并不会留下痕迹。部分患者会出现口唇和眼睑的血管性水肿,甚至气道的水肿和呼吸困难。
慢性荨麻疹的话,皮疹反复发作超过6周,皮疹就不会乖乖“自行离去”了。可以通过自体血清皮肤试验进行检测,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大规模的过敏原检测和食物不耐受检测(IgG)。患者应该结合病史和食物日记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测,来明确诊断及寻找可能的病因,没有必要盲目忌口。
②
另一个主题日在9月14日,叫特应性皮炎日。
这个疾病可能对很多人来说都比较陌生,但是说到湿疹,大家就比较熟悉,这个疾病算是一种特殊的湿疹。
它的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并发症后遗症都要超过湿疹,甚至会造成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打击。而且,它也与过敏密切相关。特应性皮炎作为过敏进程的起始,部分患者后续也会出现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结膜炎等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是一个系统性疾病,它可以影响身体很多方面,且相互之间有所关联。例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哮喘以及湿疹等等。湿疹并不是单纯的皮疹而已,而是过敏进程的起点,应该积极治疗、阻断过敏进程。而且通常60%的患者有睡眠障碍,然而疾病发作期这个比例可上升到83%。过敏性鼻炎通常表现为,换季时不停地打喷嚏流鼻涕。哮喘可以表现为喘憋的症状,并且有的孩子很小就发病,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青少年甚至成年发病,也不表现为喘憋,而是单纯地表现为咳嗽,这是一种特殊的哮喘,又称咳嗽变应性哮喘,也与过敏有关。过敏性结膜炎,则表现为换季时眼睛结膜瘙痒,伴流泪,也是过敏表现之一。特应性皮炎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与湿疹类似,所以容易被误诊为湿疹。
特应性皮炎的患者因为遗传因素,导致基础的皮肤屏障较常人差,故病情更重,且易反复。(所以,还真的是我们坑了娃……)
同时还有一些特征性的表现,如眶周黑晕和眶下褶皱,看着像是黑眼圈或者眼袋。还有面部白色糠疹,易与白癜风混淆。以及口周皮炎,褶皱部位色沉以及皮肤增厚等都是特应性皮炎的表现。
在遗传方面,特应性皮炎患儿的父母有70%至少有一方存在过敏性疾病史,主要和某些基因表达异常有关。近些年在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它的诊断率已经达到了12%,而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确诊率也越高。
这个疾病除了有皮肤表现,还会诱发其他过敏相关的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结膜炎,肥胖等等。而这一系列的问题最终会影响心理的健康,进而诱发集中不注意力,甚至多动症,也影响早期的智力发育;部分患者会出现自卑,甚至抑郁。
③
关于治疗和护理,首先很多过敏性疾病是可以被治好的。但是,就像感冒和发烧一样,也是可以再得的,所以最关键的还是要防患于未然。
对于很多过敏性皮肤病来说,皮肤屏障被破坏是一个根本原因。皮肤屏障的主体组成部分是由像砖一样的细胞和像水泥一样的细胞间脂质一起构成起到基本的防护的作用。在砖墙之外,我们还有一层皮脂膜方式水分流失同时抵挡外界侵害。不论哪一部分出现了问题,外面的有害物和过敏原都会更易侵袭,破坏皮肤,并诱发过敏。护理的目的,是通过稳定皮脂膜来修复并维持皮肤的屏障功能。对于健康儿童来说,维护皮肤屏障的稳定亦是降低皮肤病发病率非常重要的一环。护理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清洗,对于婴幼儿和儿童来说,每周2次至隔日1次的频率最佳,并且清洗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沐浴露选用弱酸性或者中性的,并避免摩擦,因为孩子的皮肤屏障早期还不完善,过度清洗会损伤皮肤屏障。而在清洗完毕,涂润肤霜时不能等身上的水完全干掉再涂,而是要在5分钟之内全身涂抹,秋冬季节,每天至少1次,且应该选用质地稍厚重的膏或者霜。最后,坚持全年防晒,并涂抹适合孩子年龄的防晒霜,选择spf30,pa++的即可。发病期的孩子,在急性期,因为孩子身上的渗出、结痂、脱屑、甚至继发的皮肤感染带来的脓性分泌物,会影响皮肤的恢复,每天要以温水轻柔地洗净后,然后才能外涂药物或者应用润肤乳。慢性期为隔日一次。润肤剂的应用则应在洗完3分钟内进行,至于先用药还是润肤剂可以根据润肤剂的剂型进行微调,如果是比较油比较厚的建议先用药后涂润肤剂,而相对稀薄的则可以将用药时机后移。润肤剂的用量为患病期间每周-g润肤剂,成人最多可以用到每周g。防晒同健康儿童。④
除了恢复并维持皮肤屏障,还应该针对性避免可能的刺激物或者过敏原。日常生活中的过敏原包括了食入的、吸入的、直接接触皮肤的,还有环境中的一些物理因素。食入常见的有花生、麸质食物、牛奶、海鲜等。吸入物一般就是换季时候的花粉树粉,动物的皮毛和皮屑,以及环境中的屋尘和尘螨等。直接接触物一般是指接触皮肤的衣物、化妆品、护肤品、金属饰物等,只有接触到了才会出现局部甚至全身过敏的反应。最后物理因素一般就是指大自然中的紫外线,或者冷热等物理性的过敏原。针对这些都可以进行相应的检测以明确过敏原。
对于食物和吸入物的检测,一般常用过敏原的特异性IgE检测,除此之外还有食物激发试验和点刺试验作为补充。
而对于直接接触过敏,一般应用斑贴试验,将可能过敏的物质制成小块,均匀贴在身上,观察他和皮肤接触后的反应来判定对何种物质过敏。物理因素的过敏,有冷热还有紫外线刺激试验来明确诊断。
⑤
关于肠道菌群。人体有多个菌群生态,包括肠道、生殖道、泌尿道、呼吸道还有皮肤。近几年肠道菌群也被认为是与过敏性疾病相关的因素之一。肠道的正常菌群可以是肠道细胞外的一层保护屏障,可以物理隔绝过敏原或者分解过敏原,受到破坏后过敏原会直接和肠道细胞接触,并刺激诱发过敏。肠道菌群受到多个因素影响,包括孕期妈妈的感染、分娩方式、孩子出生之后的抗生素、喂养方式和环境都会影响孩子的菌群建立。其中生活环境的过度清洁是一定要避免的,一味地担心孩子会受到大自然中有害物的侵袭而草木皆兵,会干扰孩子正常的成长过程。那么针对肠道菌群方面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包括:第一,检查孩子肠道菌群的状况,并根据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肠道菌群状态调整,补充肠道微生态制剂;第二,避免生活环境过度清洁,给予孩子与环境中微生物接触的机会,建立健康完善的肠道微生态;第三,婴幼儿期间,抗生素应该在医嘱指导下应用,避免自行使用,减少对肠道菌群不必要的打击与破坏,并在应用抗生素之后及时补充有益菌群。⑥关于过敏的治疗,总结如下:秋冬换季期间,许多皮肤问题均与过敏有关,如湿疹、特应性皮炎、荨麻疹,若处置不当,可能会引发较为严重并持久的后果。对特应性皮炎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护肤,其次才是药物。外用药物中激素中的糖皮质激素只要在医生指导下正确应用,并不会出现依赖,且可以将副作用的发生风险降至最低。非激素类的药物,可以考虑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拥有和激素类似的正作用,却不会出现激素相关的副作用。口服药物多采用抗组胺药物。荨麻疹的治疗主要是口服抗组胺药物,一定要用足疗程,有的疗程可能会很长,但只要疗程足够的情况下是可以治愈的。最后,再次强调:
划重点秋冬护肤应特别注意避免过度清洗,并涂抹足够的润肤霜以达到理想的护肤效果。筛查过敏原以及肠道菌群,对于避免诱因以及对因治疗有积极作用。日常生活避免滥用抗生素及周围环境过度清洁,培养孩子健康完善的肠道微生态体系。出现问题应及时就医,在医嘱指导下激素并不可怕,亦可以及时将病情控制以减少疾病遗留更多后遗症状。本文经由Dr.Z团队审核
如果您家有过敏宝宝、您正在被过敏所困扰,都可以添加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