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防败毒散
《摄生众妙方》
[组成]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各一钱五分,甘草五分。功效: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以及时疫疟疾、痢疾、疮疡具有风寒湿表证者。
[经验]
例:玫瑰糠疹
叶某,女,33岁。年1月8日初诊。患玫瑰糠疹1月,外用内服西药均效不显,疹块遍及后背、前胸散在,瘙痒难忍。发病前无明显诱因。苔白腻,脉浮数。
处方:荆芥、防风、柴胡、羌活、独活、前胡、当归、枳壳、川芎、丹皮、桔梗、赤芍、甘草各10g,茯苓15g,生石膏20g,日1剂,上药冷水浸泡20min,武火煎开,文火20min,去药渣取汁mL,每次mL,每日3次。连服6剂,出疹消退,瘙痒明显好转。再进6剂巩固疗效,药后残存疹块亦消,见少许色素沉着,服药期间禁辛辣食品。此后未见复发.
按:玫瑰糠疹是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大小不等,数目不定玫瑰色斑片,其上有糠状鳞屑,本病有自限性,一般持续6~8周而自愈。但也有经久不愈的情况,由于很多玫瑰糠疹患者延误治疗后容易遗留难看的色素沉着。多发于青年人或中年人,以春秋季多发。病人常有剧痒,下腹部或大腿内侧出现大片红色斑片或斑丘疹,用荆防败毒散加石膏、丹皮,疏通腠理,祛风止痒。方中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桔梗、前胡疏通腠理祛风,枳壳、茯苓、川芎健脾祛湿活血,石膏、丹皮凉血通络。收效良好.
例:虚寒感冒
患者,男,58岁。年12月9日初诊,有慢性鼻炎病史,近日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全身疼痛,纳可,寐差,舌质偏红、苔白腻微黄,脉滑。自服感冒药无效。运用荆防败毒散加味为主方治疗。
组方:荆芥、防风、柴胡、百部、白芷、桔梗、炒枳壳、川芎各10g,羌活、独活各12g,前胡15g,茯苓20g。日1剂,上药冷水浸泡20min,武火煎开,文火20min,去药渣取汁mL,每次mL,每日3次。4剂收效.
按:感冒是由于感受触冒风邪,邪气袭表,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参考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拟定虚寒感冒的诊断依据:(1)自觉畏寒重,发热轻,无汗或自汗,头痛头晕,鼻塞,流涕,肢体骨节酸痛乏力,咽部不适,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2)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正常或偏低,但淋巴细胞稍高或正常。本类感冒常服感冒药无效,特点是反复感冒,背畏寒重,恶心,纳呆.
运用荆防败毒散加味为主方治疗。荆防败毒散与人参败毒散均能祛风散寒除湿,均可用于外感风寒湿之证.
但荆防败毒散较之少人参、生姜、薄荷,而多荆芥、防风,故荆防败毒散祛风散寒除湿力较强而无扶正之功,多用于感受风寒湿邪而正气不虚者;人参败毒散则适用于正气不足,而感受风寒挟湿者。方中羌活、独活两药有发散风寒止痛作用,柴胡、前胡发散风寒退热,可散风邪于头面,桔梗、前胡宣肺化痰;枳实、茯苓化痰行气消滞;荆芥、防风、川芎等药加强祛风。此方合理紧凑能散寒祛风祛邪.
例:夜咳
患者,女,50岁。年1月8日,咳嗽2个月就诊,因受凉后一直咳嗽不止,以夜间发作为主,且都在临睡前或下半夜,咽痒始作咳嗽,持续1h左右,咳出少量白粘痰,纳呆,精神差,怕冷。舌质红、苔白,脉细。多次做血常规检查、痰菌培养、胸部X线片及胸透检查,均无异常,曾服用抗生素无效。中医辨证为中阳不足,寒邪客肺。治当温阳通络,发表散寒。以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
组方:荆芥、防风各12g,独活、羌活、柴胡、川芎、炙甘草、蝉蜕各6g,前胡、桔梗、桂枝各9g,细辛3g,炙紫菀18g,款冬花10g。水煎服,3剂。复诊,咳嗽、咽痒明显减轻。继服5剂,诸症悉除,随访未复发.
按:咳嗽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是夜间发作为主的咳嗽,影响睡眠及日常工作与生活,久治难愈,最为患者苦恼。夜咳特征为白天不咳或少咳,入暮则咳嗽加剧,尤以入睡前后为剧,究其原因,患者多因受凉引起,表现咳嗽,痰白粘或泡沫样,不易咳出,以夜间就寝时发作为主,需咳出少量痰后方舒,多由于感受外邪之时,失治,或过用清肺寒凉中药,或过早使用收涩之品,导致表邪未解,由外入里,肺失宣肃,津液停聚成痰成饮,痰从寒化,寒痰内伏。盖人之阳气在夜间最弱,而阴气最盛,本已肺气宣降失常,气血不畅,更加之阴寒凝滞,故而阴血运行更加受阻,停而成瘀,发为夜咳。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咳嗽夜间发作时间及伴随症状,用荆防败毒散加蝉蜕、紫菀、冬花进行治疗,取效颇好.
例:寒哮病
陈某,男,53岁。年1月20日就诊。患者于2年前患咳嗽,日渐加重,背部有冷感。因居住环境差,反复感寒,咳喘痰并作,抗炎平喘药逐渐不效,见呼吸急,喉中哮鸣,胸闷动则盛,痰多,咯吐不爽,怕冷,背恶寒,脉弦紧,舌质淡红、苔白腻。血常规、胸片检查无异常。属风寒客于肺,用荆防败毒散加炙麻黄、附片,散寒发表止哮。
处方: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枳壳、桔梗、炙麻黄、制附片各10g,前胡12g,茯苓15g,桂枝、款冬花9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6剂后其症好转。继服上方15剂至今未发.
按:寒哮是风、寒、湿邪侵袭于肺,多为早期失治或误治,致使邪气滞于肺。闭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痰气相搏,痰随气升,气因痰阻,气道挛急而生寒哮。风、寒、湿之邪为诱因,寒痰壅盛为主因,除喉中哮鸣,咳喘外,兼有背冷、咽痒、喷嚏、畏寒等症存在。治疗以表里兼顾,复顾兼症可也。用荆防败毒散加炙麻黄、附片散寒发表止哮,收效良好.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思想基础,以脏腑经络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辨证是中心。证是中医对某一特定疾病阶段的病理本质的概括。在临床上疾病不一样,只要出现同一证,就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即“异病同治”,所以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的经方对证不对病,如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等,这些方可用于数十种病。上述病症究其原因,均与风邪侵袭有关,故对“祛风除湿散寒”之荆防败毒散通过加减,治疗上述疾病均取得了很好疗效,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
往期精彩回顾每日学一方
每日学一方
每日学一方
每日学一方
每日学一方
每日学一方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