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180507/6217229.html麻风(leprosy)是由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leprae)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病因和发病机制麻风分枝杆菌(简称麻风杆菌)为G*细菌,长2~6μm,宽0.2~0.6μm,呈短小棒状或稍弯曲,无鞭毛、荚膜和芽胞,抗酸染色时呈红色。由于麻风杆菌传代时间长而宿主细胞体外存活时间较短,因此至今尚无体外培养成功的报道。麻风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分泌物离体自然干燥后仍可存活2~9天,在0°C时可存活3~4周,但煮沸8分钟或日光直射2~3小时可使之丧失繁殖力。我国学者发现多个麻风易感基因(如CCDC、Cl3orf31、NOD2、TNFSFI5等)及其发病学分子通路,证实本病存在遗传易感性。流行病学1传染源麻风患者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也是本病唯一传染源。2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是麻风重要的传播方式生活密切接触、文身等也可以传播。3易感人群人对麻风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一般成人抵抗力较儿童强,且随年龄增长,绝大多数成人对麻风杆菌感染产生较强的抵抗力,密切接触患者患病率低于5%。4流行情况麻风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在我国有多年的流行史,经过多年积极努力,流行范围已逐渐缩小,发病率显著下降。临床表现1分型临床常用5级分类法,免疫力较强的结核样型麻风(tuberculoidleprosy,TT)为一端,免疫力较弱的瘤型麻风(leprormatousleprosy,LL)为另一端,在两端之间为免疫力不稳定的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orderlinetuberculoidleprosy,BT)、中间界线类麻风(mid-borderlineleprosy,BB)和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orderlinelepronatousleprosy,BL)。该分类法主要依据机体免疫力、麻风杆菌数量和类型演变,又称免疫光谱分类法,总的趋势是:麻风杆菌数量LLBLBBBTTT,而细胞免疫反应强度TTBTBBBLLL。麻风早期为未定类麻风(interminateleprosy,IL),可演变成免疫光谱中的任何一个类型,也可自愈。细胞免疫力增强时BL可向结核样型端转化(BL→BB→BT),反之BT可向瘤型端转化(BT→BB→BL)。为了便于联合化疗的开展,还可以根据皮肤涂片查菌结果可将上述分类法简化为多菌型(multibacillary,MB)麻风和少菌型(paucibacillary,PB)麻风两大类。2临床表现①未定类麻风为麻风的早期表现,临床表现轻微,常被忽视。典型皮损为单个或数个浅色斑或淡红色斑,表面光滑无浸润,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境界清楚或不清楚(图10-7A)。局部轻至中度感觉障碍,神经症状较轻,可有浅神经粗大但极少发生运动障碍和畸形。多数患者查菌阴性,麻风菌素晚期反应可呈阳性或阴性。本型可自愈,亦可转变为其他型。②结核样麻风此型麻风患者机体免疫力较强,故皮损常局限,数目少,比较稳定。不对称累及面、肩、臀、四肢等少汗易受摩擦的部位。典型皮损为较大的红色斑块,境界清楚或稍隆起,表面干燥粗糙,露毛脱失,可覆盖鳞屑(图10-7B)。皮损附近可摸到粗硬的皮神经,周围神经也可粗大,并致神经功能障碍,伴有明显的感觉和出汗障碍肌肉萎缩、运动障碍及畸形。一般不累及黏膜眼和内脏器官。查菌阴性,麻风菌素晚期反应多呈强阳性。一般经治疗后皮损消退较快,预后较好,少数患者可自愈。③瘤型麻风本型麻风患者机体抵抗力很低,故皮损数目多且对称,发展较快,受累组织器官范围较广。皮损处可查见大量细菌,麻风菌素试验阴性。(1)早期:皮损为浅色浅黄色或淡红色斑,边界模糊,广泛而对称分布于四肢伸侧、面部和躯干等。浅感觉正常或稍迟钝,有蚁行感。鼻黏膜可充血、肿胀或糜烂。(2)中期:皮损分布更广泛,浸润更明显,少数皮损可形成结节。浅感觉障碍,四肢呈套状麻木,眉、发脱落明显,周围神经普遍受累,除浅感觉障碍外还可产生运动障碍和畸形。足底可见营养性溃疡,淋巴结、肝脾等肿大,睾丸亦可受累。(3)晚期:皮损呈深在性、弥漫性浸润,常伴暗红色结节,面部结节或斑块可融合成大片凹凸不平的损害,双唇肥厚,耳垂肿大,形如狮面;眉毛脱落,头发部分或大部分脱落(图10-7C)。伴明显浅感觉及出汗障碍,周围神经受累导致面瘫、手足运动障碍和畸形、骨质疏松和足底溃疡等。淋巴结睾丸、眼和内脏器官受累严重,睾丸可萎缩,常引起阳痿、乳房胀大、不育等。④麻风反应(leprareaction)某些患者病程中可突然出现原有皮损或神经炎加重,同时出现新皮损和神经损害,并伴有畏寒、发热、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症状,称为麻风反应。常见诱因包括气候变化、药物、精神因素、内分泌改变(月经前后或妊娠后)、预防接种、酗酒、过度劳累、营养不良、外伤和手术治疗等。常增加患者痛苦,甚至致畸。实验室检查1组织病理学检查TT主要表现为真皮小血管及神经周围有上皮样细胞浸润,抗酸染色常查不到抗酸杆菌;LL表现为真皮内含有泡沫细胞(即麻风细胞)肉芽肿,抗酸染色显示泡沫细胞内有大量的麻风杆菌,因不侵犯真皮浅层,故表皮与真皮间有一无浸润带。2麻风杆菌检查取活动性皮损组织液印片进行抗酸染色,TT多呈阴性,LL多呈阳性。3麻风菌素试验用于测定机体对麻风杆菌的迟发型超敏反应,TT多呈强阳性,而LL多呈阴性。诊断和鉴别诊断麻风的诊断必须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细菌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综合分析、慎重诊断。诊断依据:①皮损伴有感觉障碍及闭汗,或有麻木区;②周围神经受累,表现为神经干粗大伴相应功能障碍;③皮损组织切片或组织液涂片查到麻风杆菌;④病理可见特征性病变。符合上述4条中的2条或2条以上,或符合第3条者一般可确立诊断。麻风皮损呈多形性,易与其他皮肤病相混淆,但多数皮肤病有瘙痒而无麻木、闭汗、神经粗大,麻风杆菌检查阴性。需进行鉴别的皮肤病包括寻常狼疮、结节性红斑、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环状肉芽肿、白癜风、花斑糠疹、玫瑰糠疹、体癣、固定型药疹、多形红斑、局限性硬皮病和鱼鳞病等。麻风的感觉障碍需与某些神经科疾病如股外侧皮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面神经麻痹、脊髓空洞症、周围神经损伤等进行鉴别。预防和治疗应积极治疗麻风患者,普及防病知识,同时对密切接触者定期体检。本病以系统药物治疗为主,多数患者对联合化疗方案敏感。1联合化疗(MDT)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了治疗麻风的MDT方案。其中多菌型成人方案为利福平mg每月1次,氨苯砜mg/d,氯法齐明mg每月1次或50mg/d,疗程12-18个月;少菌型成人方案为利福平mg每月1次,氨苯砜mg/d,疗程6个月。完成治疗的患者应继续接受防治机构作定期监测,每年做1次临床及细菌学检查,至少随访5年。2麻风反应的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可用泼尼松30~60mg/d分次口服,随着病情缓解逐渐减量;亦可用沙利度胺,剂量可增加至~mg/d,分3~4次口服,一般1-3天可控制症状,症状控制后可逐渐减至维持量25~50mg/d。
电子教材
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诊断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传染病种症状体征实践技能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急症处理急诊与灾难医学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老年护理实践指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chunkangzhen.com/dckz/7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