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viralencephalitisandmeningitis)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脑炎常呈弥漫性脑实质病变,也可呈局灶性病变(又称局灶性脑炎);病毒性脑膜炎则以软脑膜病变为主。
(一)临床表现
病情沉重度差异较大,与神经系统受累部位、病毒致病力和患儿的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
1.前驱或伴随症状:前驱症状多表现为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某些病毒感染可伴特殊表现,如腮腺炎病毒感染时腮腺肿大;埃可和柯萨奇病毒感染时常有皮肤斑丘疹或黏膜疹;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时皮肤黏膜疱疹。
2.发热:一般为低至中等度发热;亦可急起高热或超高热。
3.脑炎表现
(1)意识障碍:轻者淡漠或烦躁、嗜睡;重者谵妄、抽搐或惊厥、昏迷。
(2)颅内高压征:①年长儿持续头痛及频繁呕吐;婴儿易激惹、尖叫或双眼凝视,常伴意识障碍;②四肢张力增高或强直;③血压增高、脉搏减慢、呼吸不规则或暂停;④婴儿前囟隆起和紧张,继而颅缝分离及头围和前囟增大;⑤视盘水肿。严重颅内高压可致脑疝。常见脑疝有两种:即小脑幕切迹疝(或称颞叶沟回疝)和枕骨大孔疝(或称小脑扁桃体疝)。
(3)锥体束征阳性:巴宾斯基征阳性。
(4)局限性脑症状:①脑干受损:呼吸改变、颅神经麻痹、瞳孔变化;②基底节受损:震颤、多动、肌张力改变;③小脑受损:共济失调;④额叶受损:精神行为异常、运动性失语;⑤颞叶受损:中枢性失听;⑥枕叶受损:中枢性失明;⑦脑皮质运动功能区受损:中枢性单侧或单肢瘫痪。
4.脑膜炎表现
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表现;②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凯尔尼格征和布鲁津斯基征阳性;③惊厥少见,意识障碍比较轻微。
(二)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1.脑脊液:外观清亮;蛋白正常或轻增高;细胞计数(0~)×/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很快转为淋巴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正常;培养无菌。
2.病原学检查:①脑脊液分离病毒;②用PCR等检测脑脊液中相应病毒基因;③血清和(或)脑脊液特异性抗体测定。
3.脑电图:脑炎早期即有脑电图改变,出现弥漫性或局限性慢波,也可见尖波、棘波、尖-棘波或棘-慢综合波。
4.影像学:头颅CT或MRI检查可发现脑水肿、脑软化灶、脑膜炎等。
(三)治疗
1.抗病毒治疗:某些病毒感染可选用相应抗病毒药物,如单纯疱疹病毒脑炎静脉用阿昔洛韦,推荐剂量:10mg/(kg.次),每8h1次,共用14~21天。
2.对症治疗
(1)退热止痉:高热时采用头部冰枕或冰帽或药物退热。止痉可用苯巴比妥、地西泮、水合氯醛等或交替使用。
(2)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①20%甘露醇每次0.5~1.0g/kg;脑疝者可增至1.0~2.0g/(kg.次),q4~8h;疗效不佳时可加用甘油果糖注射液:每次5~10ml/kg,缓慢静滴,1~2次/天;②常规给氧,保持气道通畅,维持正常血压;③过度通气:维持PaO~20kPa,PaCO23.3~4kPa;④侧脑室持续外引流,可获得迅速而有效的效果,常在颅内高压危象和脑疝时采用。
(3)皮质激素:对重症和颅内压明显增高的急性期患者可短期应用地塞米松0.25~0.5mg/(kg.d),一般不超过5天。
3.一般治疗
①重症监护;②昏迷者防止痰阻,尿潴留时辅助排尿;③液体量30~60ml/(kg.d),重症在开始补液12h左右给予白蛋白或血浆,以增加血浆胶渗压,维持组织脱水;④保证热卡供给,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4.恢复期及康复治疗:至恢复期可选用促进脑细胞代谢药如脑活素等;高压氧疗;及相应康复治疗。
(更多内容详见《张博士医考红宝书儿科主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