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医院摘自卫生部网
冬去春来,春天是一个非常诱人的美好季节,在春意盎然的大地上阳光明媚,春暖花开。春季也是一个气候转换的季节,气温开始上升,伴随着忽冷忽热的气温变化,天气更加干燥,花粉及风沙增多,紫外线照射增强等等。这些气候、环境的变化,时时在影响着我们人体直接与外界接触的皮肤和黏膜。皮肤和直接与外界接触的鼻、咽部黏膜首先是机体的保护屏障,外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有害因素,正是由于这些完整的皮肤、黏膜,才使机体免受伤害。同时它们还是免疫器官,主动参与各种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针对某些过敏原的反应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则属于有益机体的保护性反应。但是,如果这种反应程度超过了一定的范围,则可能对机体造成伤害,称为“过敏反应”。保护性反应见于所有免疫力正常的人体(如接种疫苗后反应),而过敏性反应只发生在少数人。其中某些人对一般人在春天都能耐受的气候、风沙、紫外线、花粉或温度变化等却发生过敏反应,导致与外界接触的皮肤、黏膜出现刺激性损害或过敏性炎症,引起相应的过敏性疾病,例如多形性日光疹、青少年春季疹、颜面部复发性皮炎、单纯糠疹、玫瑰糠疹、皮肤瘙痒、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咽炎等。针对诸多的过敏性疾病,我们怎样去选择抗过敏药呢?所谓过敏性疾病也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是由非常复杂的一系列可溶性和细胞性物质所介导,这些可溶性物质统称为介质。当体内发生变态反应性炎症时,可引起介质的激活或释放,并作用于效应细胞的受体而发生多种复杂的生理作用或组织损伤。在患多种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性疾病时,介质系统发生异常改变,应用抗炎症介质药物可以调整疾病的介质异常改变,而达到治疗目的。组胺是最早发现的参与炎症和过敏反应的化学介质,因此,在抗炎症介质类药物中常用的抗组胺药已应用久远。
组胺在过敏性炎症中主要作用于皮肤、黏膜细胞上的受体而引起病理性炎症,表现有局部的潮红、水肿、渗液、瘙痒或支气管、细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酸分泌亢进,心肌收缩增强等,因此抗组胺药物在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年第一个抗组胺药问世至年之间,世界上先后有以“苯海拉明、扑尔敏”为代表的40多个抗组胺药上市,其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特点为安(全)、灵(验)、(方)便、(价)廉,但同时又存在着困(倦)、耐(受)、短(效)、干(渴)等明显的缺点。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改善和克服抗组胺药的缺点,以“氯雷他定(开瑞坦)、西替利嗪、咪唑斯汀”为代表的新一代或称第二代抗组胺药问世,并逐渐替代经典的抗组胺药(也称为第一代抗组胺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除了非索那啶和咪唑斯汀以外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的代谢产物,均可在肝脏代谢为活性代谢产物,其强度是母药的2~4倍,因此,也就出现了以“地氯雷他定”为代表的第三代抗组胺药。到目前为止,共有余个抗组胺药,但常用的只有20余个。
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共同的特点是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一般无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无困倦),无胆碱能作用(无干渴),作用持久(24小时),适合于患者白天服用,第三代抗组胺药疗效高于第二代。
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第二代抗组胺药不仅有抗组胺作用,还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起到非特异的抗炎作用。因此,它以安全、高效、药效持久和无嗜睡等优势已广泛用于临床,当然,春季的过敏性疾病也无例外地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但有的患者遇到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研究发现,不同的第二代抗组胺药,单个药物的抗过敏药效几乎相同,因此,欧洲变态反应协会和英国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协会共同主张,对治疗无效病例增加药物的剂量是优先考虑的治疗策略。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发现第一代抗组胺药物除了嗜睡、中枢镇定的副作用以外,其更广泛的药理作用和止痒是控制过敏性疾病发作的重要基础。事实上因为瘙痒而无法睡眠的过敏性疾病患者,口服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后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第一代抗组胺药成为增加剂量、联合用药的优先选择。当然,诸多的抗组胺药中,不同药物的抗过敏作用也各有侧重,例如咪唑斯汀对“冷”过敏和过敏性鼻炎的效果优于其他抗组胺药;而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和酮替芬抑制瘙痒的作用则优于其他第二代抗组胺药等等。春季过敏性皮肤病有时与日光敏感有关,因此在选择抗组胺药时,应尽量避免有吸光等不良反应的药物如苯海拉明、赛庚啶等。春季气候干燥,可能会加重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或干性皮肤瘙痒症患者的瘙痒,我们在给老年人选用抗组胺药时,需要注意心血管疾病的问题。随着第二代抗组胺药的临床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渐渐浮现出来,其中最多的是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研究发现约29.69%的患者出现了心律失常、高血压等心血管疾患。有学者认为可能是患者在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的同时,也服用其他药物,与药物之间相互作用有关。
因此,为老年患者选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时,首先应详细询问病史、用药史,患者拿到药物时,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如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尽量选用无心血管不良反应的第一代或第三代的安全、有效的抗组胺药,如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和扑尔敏等。另外,第二代抗组胺药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个体差异比较大,也有患者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表现出明显的嗜睡、困倦等不良反应。第三代抗组胺药以高效、心脏毒性较小、药物相互作用少以及无食物禁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较少为优势,必将具有广阔而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对于春季重症过敏性疾病,如多形性红斑或重症多形性红斑等,抗组胺药已不能控制病情,必须及时在皮肤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