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天需要吃各种荤、素食物,如鸡蛋、粥、烂面、碎菜等各种食品。有些家长习惯于用菜汤、肉汤或鸡汤淘饭喂孩子,他们认为精华都在汤里,汤比肉营养好,而且喂起来又方便。其实,这样的习惯是不好的。
宝宝出现营养不良的原因可以分为生理原因和环境原因。生理原因,多与宝宝的机体发育情况有关。例如,患有唇腭裂、肠道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呼吸道感染、食物过敏或不耐受、肠道寄生虫等疾病的宝宝在摄入食物及消化吸收食物时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营养不良的情况发生。对此,爸爸妈妈应首先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宝宝的疾病,随着疾病的痊愈,宝宝的营养情况也会大为改善。
在环境因素导致的小儿营养不良中,以食物种类单一及挑食偏食较为常见。宝宝的饮食应包含粮食、蔬菜、水果、肉类、奶类、蛋类等几大组成部分。爸爸妈妈在给宝宝准备平日饮食时,应保持食物种类的多样性,只要宝宝不会出现过敏、不耐受等不适情况,就应让每一餐都丰富起来。不要让宝宝总是吃某几种食物,也不要总是吃剩菜,最好现吃现做。1岁多的宝宝出现偏食挑食的现象较多,爸爸妈妈可以从食物的制作方法上加以规避,比如将宝宝不爱吃的蔬菜做成馅,包成小饺子或小馄饨。
此外,不良的进食习惯也是宝宝出现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有些爸爸妈妈担心宝宝吃不饱,便会追着喂、逗着喂,让宝宝养成了不良的进食习惯,造成食欲低下、食物摄入不足,从而使生长发育速度放缓或停滞,智力发育也受到影响。如果宝宝在某一餐出现不愿意吃饭的情况,爸爸妈妈一定不要强求,宝宝饿了自然会好好吃饭,让宝宝适当感受饥饿对他的成长没有不良作用。
1岁后的宝宝在吃饭时可能还会出现频繁吐食物的情况,妈妈会发现,宝宝不仅喜欢将吃进去的食物嚼一嚼吐出来,似乎还很享受食物吐出来时发出的声音和食物溅到桌子上或地上的形状。看着把自己弄得像小花猫一样的宝宝,妈妈真是哭笑不得,这可怎么办才好呢?
当宝宝将食物吐出来时,妈妈不要过度反应,更不要笑,最好无视宝宝的行为,否则很可能给宝宝误导,让他觉得“妈妈喜欢我吐食物”,无形中鼓励了宝宝更为频繁地重复这种行为。只要给宝宝提供的食物性状及食物温度是安全的,妈妈不妨就让宝宝自己去吃吧,时不时看一眼宝宝就好。妈妈不要因为怕宝宝吃不饱或弄脏衣服和餐桌、地板,就一直喂宝宝吃饭,学习吃饭的敏感期一旦错过是难以弥补的。让宝宝自己吃上一会儿后,如果宝宝依旧频繁吃进并吐出食物,妈妈就可以将食物收起来了,肚子饿的宝宝自然会好好地将食物吃进肚里了。
这时的宝宝还没有长出磨牙,所以饭菜大多仍是粥、米粉、面条等形式,这些软乎乎的糊状食物很容易在洒出来时变成一滩,随着宝宝的小手不停摆动弄得到处都是。妈妈不妨平时更换一下食物的种类和性状,丰富宝宝的吃饭体验,降低他对吐食物和扔食物的兴趣。例如,让宝宝吃香蕉时,相比碾成泥喂给宝宝,妈妈不妨将香蕉切成小块,让宝宝用手拿着吃,进食体验丰富了,宝宝把食物当玩具的欲望自然会相应下降。
温馨提示:警惕宝宝面部“虫斑”
面部“虫斑”是指出现在孩子脸上的一片或几片色素减退性、圆形或椭圆形斑片,初为淡红,后转淡白,边缘清楚,上面覆盖少量细小鳞屑,并有轻度瘙痒感。除脸部外,上臂、颈部或肩部等处也可见到。
民间认为,此斑乃是孩子肚子里有蛔虫寄生的标志,故有“虫斑”之称。可事实并非如此。这种以表浅性、干燥鳞屑性、浅色斑为特征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皮肤病,谓之单纯糠疹,源于维生素缺乏,同样是营养不良的一个早期信号。所以当你的孩子长有“虫斑”后,再也不要单凭这一点就给孩子服用打虫药,正确之举是调整食谱,增加食物的花色品种,补足维生素,必要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药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