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星贵医院
患者,男,15岁,因"呕血伴黑便1-天"入院。
现病史:近1周来有鼻衄病史;自诉发热1+天,最高体温39℃。1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1次,呕吐呈非喷射性,呕吐物为咖啡色样物质,量约50ml,解黑便3次,量约ml,伴乏力,头昏,咳嗽,伴发热,体温达39℃。病来,精神差,未进食。
既往史:既往诊断为肺结核、肠结核并住院治疗。年8月因肠梗阻行手术治疗,自手术以来,患者长期有血小板及白细胞、红细胞减低病史。
家族史:不详。
入院查体:T40.7℃,P次/分,R31次/分,BP/90mmHg。神志恍惚,畏光,查体欠合作,全身皮肤呈乳白色,眼球可见水平震颤,伸舌居中,颈亢3横指,四肢可见自主活动,双侧克氏征阳性,双侧布氏征及双侧巴氏征阴性。
入院检查:心电图:窦性心率过速,心率次/分,末梢血糖:5.2mmol/l。
胸部及上腹部CT示:右肺上叶空洞、条索影及双肺下叶斑片影、脾大、双肾形态稍大,右肾后筋膜稍增厚、肠系膜根部可疑小结节、慢性胆囊炎。
1.出血:从检验单上看,FDP显著增高,D-二聚体也显著升高,可说明纤溶活性增高为继发性;同时,PT和APTT延长,血液不易凝固,打破了纤溶与血凝间的平衡,机体存在出血倾向。
2.感染:从检验单上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等感染实验室指标显著升高;从影像报告上看,肺部空洞、阴影提示存在肺炎及肺结核;从临床表现上看,患者发热、乏力、头昏等符合感染症状。而两次血培养均阴性,暂不支持败血症、菌血症诊断。结核病未愈,血沉也见增高。
3.贫血与脾大:从检验单上看,MCV小于参考范围下限,属于单纯小细胞性贫血;LDH、α-HBDH、AST均增高,结合感染史,符合感染因素所致溶血性贫血。α-HBDH主要代表LDH1、LDH2活性,溶血性贫血时可见其升高。此外,因消化道出血导致红细胞丢失、CT示脾大(可能存在脾功能亢进)所致的红细胞破坏、肠梗阻术后营养不良所致造血原料缺失,这些因素联合导致了患者贫血。
4.神经系统病变:从患者入院查体可见,神志恍惚,眼球可见水平震颤,颈部亢进,双侧克氏征阳性。
5.白化表现:从临床表现看,患者泛发性皮肤及毛发色素脱失,畏光,眼球水平震颤。
儿科宾婧医师在多学科诊疗协作中提出,患者皮肤、毛发、眼的色素脱失、眼震、畏光、反复不明原因感染、出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脾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免疫缺陷等症状和体征,基本符合小儿先天性白细胞颗粒异常综合征(Chediak-Higashi综合征,ICD号:Q89.8)。
小儿先天性白细胞颗粒异常综合征是罕见的由CHS1基因突变引起的伴有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异常的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见与近亲结婚后代。
其致病机制主要是粒细胞溶酶体膜缺陷导致溶酶颗粒异常,水解酶不能释放到吞噬空泡内,脱颗粒作用延迟,趋化功能减低,杀菌能力差,在脊髓中易于破坏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可伴有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易感染、易出血。
该病常表现在婴幼儿期,也有在较迟的加速期确诊的,确诊需要在骨髓或血液中发现巨大溶酶体颗粒。中性粒细胞、早中幼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胞浆内可见过氧化物酶阳性颗粒和嗜天青Dohle颗粒,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也可见此类颗粒。
此外,临床检验还可发现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中性粒细胞cAMP显著增高、cGMP含量减低、血清溶菌酶升高,显微镜下也可见毛发中含巨大黑色素颗粒。
参考资料:
[1]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罕见病诊疗指南(年版)》.2
[2]李旭芳,方峰,徐三清.先天性白细胞异常颗粒综合征合并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1例报告[J].临床儿科杂志.,(1):76-79.
[3]潘玉玲,李绵洋,王红霞,王成彬.Chediak-Higashi综合征一例报告[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1):56-58
[4]尚红著.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END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国际检验医学传媒、检验医学白癜风可以吃干枣吗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传递健康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