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色菌毛囊炎(Malassezialliti)又称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引起的毛囊炎性损害。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原菌是糠秕或球形马拉色菌(Malaseziafurfur/globosa),马拉色菌是人体正常寄生菌,在促发因素影响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等),马拉色菌就可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其脂肪分解酶将毛囊部位的甘油三酯分解成游离脂肪酸,后者可刺激毛囊口产生较多脱屑并造成阻塞,使皮脂潴留,加之游离脂肪酸的刺激致毛囊扩张破裂,导致毛囊内容物释放入周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本病多累及中青年,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颈、前胸、肩、背、腹等部位,多对称发生。典型皮损为炎性毛囊性丘疹、丘疱疹或小脓疱,半球形,直径2~4mm,周边有红晕,可挤出粉脂状物质,常数十至数百个密集或散在分布(图11-6)。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出汗后加重。患者常存在多汗、油脂溢出,可合并花斑糠疹和脂溢性皮炎。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皮损及真菌镜检阳性,本病易于诊断。本病需与痤疮、细菌性毛囊炎、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等进行鉴别。
预防和治疗
应尽量去除诱因,治疗原则基本同花斑糠疹。由于本病部位较深,应选择渗透性好的外用抗真菌药(如50%丙二醇、联苯苄唑溶液或霜),亦可辅以2%酮康唑洗剂或2.5%二硫化硒香波洗澡。对皮损泛发、炎症较重且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时,可联合口服抗真菌药。
电子教材
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诊断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传染病种症状体征实践技能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急症处理急诊与灾难医学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老年护理实践指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