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求医,网络问诊缓解看病难,靠谱吗

近几年来,

“网络问诊APP”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不少人感觉告别了“看病难”,

同时还让一些医生以另一种方式,

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

网络问诊真有那么好?

给医生和患者带来了哪些变化?

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子?

      网络问诊兴起    

网络问诊,因其利用手机等工具能方便地与医生交流,为不少人所接受。

      

“80年后”田先生3年前下载了一款手机“网络问诊APP”,医院,一般情况下,身体若有不适,首先会登陆手机APP找网上的医生咨询。

“太方便了,”田先生对壹周刊记者说,他手机里有5个APP,几乎能找齐各科的国内一流专家,相当于自己有了私人专家团队。“花不了多少诊疗费,医院排队挂号的时间,还能享受专家服务。”田先生说,传统就医方式找专家看病太难。

    

近几年来,在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以及“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网络问诊兴起,“网络问诊APP”是其中较为普遍的形式。

近一段时间以来,

网络问诊市场动作频频。

      

去年开始,“春雨医生”等知名网络问诊APP着手开设几十家线下诊所。扬州“朗森特科技”医院医生为“核心”的网络问诊APP上线;今年,仪征与上海医疗机构合作,成立远程医疗中心,让仪征人不出本地,就能享受北京、医院专家的医疗。

    

最近,扬州拟建远程医疗系统又通过专家论证,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方案。有关方面透露,建设远程医疗系统是为实现患者在“小医院就医,大医院远程治疗”。接近相关部门的人士称,该远程医疗系统最终将以手机APP的形式出现,与“朗森特科技”推出的类似,相当于现有网络问诊APP的升级版。

据了解,按照远程医疗系统的相关规划,医院、市一院、医院、市妇幼医院的技术力量,构筑4个诊断中心,医院自由选择。医院就医后,当出现医生无法解决的病情,可以用网络问诊平台求助任何一个诊断中心的专家。

      医患变化          

两个月前,田先生皮肤过敏,通过“网络问诊APP”,花了十多元,找到了一位外省的皮肤科专家看好了自己的病。田先生网约后不久,专家便上线与他对话,看了他发过去的图片,诊断他患的是为一种名为“玫瑰糠疹”的皮肤病,并向他详细交代了服用哪些药,以及日常饮食的禁忌。田先生按照医嘱在线下药店买了药吃,病情逐渐好转。而整个诊疗过程中,最让他满意的是,“医生很客气”。

          

市民卢女士是个热衷于手机软件问诊的年轻妈妈,这种习惯的养成要追溯到其女儿出生前。“从怀孕到生产,再到孩子一天天长大,有不懂的地方或是身体不适就打开手机搜一搜。”卢女士说,医院就太累了。卢女士觉得,在网络问诊中,医院里也“不大一样”。

    

除了“图省事”外,

不少患者选择通过手机医疗软件在线求医,

还跟隐私有关。

“在线咨询可以免去不少尴尬,反正对方也是见不到的人,没有心理负担。”

网络问诊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能实现图文、语言、视频等多形式沟通,也出现了“好大夫”“阿里健康”、“百度医生”“春雨医生”等知名网络问诊APP。收费方面,根据医生的资历,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医生提供的服务,包括健康咨询、疾病诊疗、病后随访、家庭医生等。

      网络问诊也让医生发生了改变。陈光(化名)医院的科室副主任,在“网络问诊APP”问诊已有二三年时间。由于上班时间较忙,陈光一般将解答时间安排在休息时间,或者夜间。陈光觉得,提供的是“明码标价”式有偿服务,应当认真解答解答患者的咨询,尽管有时在夜里回复患者时很累。而他也因服务好常收到患者的“点赞”,这让他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成就感”。

    

事实上,网络问诊也是一些医生利用自己的技能增加收入的途径,对于一些人气较旺的医生来说,网络问诊收入比较可观。

据统计,目前国内有各种网络问诊APP近千个。以陈光注册的“网络问诊APP”为例,有上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其中有二三医院,医院的科室骨干医生。记者在多个“网络问诊APP”平台搜索发现,很容易医院的医生,医院的医生多达几百人,有的则一个也没有。从患者的构成看,咨询这些医生的,以本地患者为主,也有少数外地患者。

      网上医生的局限性    

业内普遍观点认为,

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方式,

网络问诊还处于初级阶段,

还有待解的难题。

网络问诊的合法性被认为是最大的问题。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网络问诊医生不能给患者开处方。去年,国家卫计委针对网络问诊的乱象明确表示,“网络问诊APP”只能开展健康咨询,不得进行诊疗服务,否则违规。而目前,网络问诊医生不少在打“擦边球”,他们往往采用“建议吃某种药试试”这一类表述。这在一些患者看来,有点“不靠谱”。

    

而监管部门的态度,似医院的态度,也直接影响网络问诊医生的积极性。医院人士向壹周刊记者证实,医院对医生开展网络问诊的态度多是“不支持、不反对”。医院的态度,以及医生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也决定了医生在线的时间无法固定。业内人士透露,在一些网络问诊APP中存在大量“僵尸专家”。

在一些网络问诊APP,有的医生能及时回答患者的问询,有的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音。记者医院在某平台的八九名医生,得到的回复是“医生暂时不放号”。网络问诊平台给出的解释则是模棱两口:可能医生没有上线,也可能因为问诊的人太多。该平台让记者等待,如果两天内还没等到医生,将取消预约。

      

市民许晨(化名)认为,“网络问诊APP”活跃度较医院的专家,他们擅长的多是疑难杂症,而普通患者多是一些常见疾病。许晨因为觉得“不适用”,前不久卸载了手机上的“网络问诊APP”。在她看来,对于患者来说,平台上的“专家”是不是名副其实,为患者提供服务的目的是否“单纯”,很难辨别。这给一些往线下“拉病源”的医生以可乘之机。

“心动不如行动,可以送心意表达谢意。”“如果方便的话,请给我很满意好评,如果愿意送心意表达支持,会感激你对我的认可”在一款“网络问诊APP”,医生在回答完患者的问题后,都会有这样一段话发给患者,卢女士说这很像“网红向粉丝讨礼物”,医生这么说有违规之嫌。陈光也觉得这么说“不太好”,但这是系统设计的,他还是默认了。“也许年轻人喜欢这种沟通方式。

    

壹周刊记者注意到,有的平台称之为“送暖心”,有的则称之为“答谢医生”,其实质就是给医生“发红包”,以某“网络问诊APP”为例,给医生送2元代表“一点心意”,送8元代表“白衣天使”,送12元代表“医德高尚”……该系统还特别注明“感谢费将全部转入医生帐户”。

      网络问诊的未来    

有分析称,大量商业性质的网络问诊APP的出现,与风投资金的进入有关,而这些网络问诊APP的现状是,“几乎都在烧钱”。在这样的情况下苦苦支撑,主要期待有了“流量”以后销售周边产品,以及其他赢利模式。

对于网络问诊APP的前景,有人看好,有人唱衰。去年,“春雨医生”等试图通过开设线下诊所,让不少业内人士“眼前一亮”。据称,“春雨医生”发展线下诊所,主要是为了解决没有处方权等问题,但由于新开设医疗机构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进展得并不顺利。这一“线上线下结合发展”计划进展缓慢。

记者注意到,在扬州,无论仪征新建的远程医疗中心,“朗森特科技”医院医生为“核心”的网络问诊APP,还是扬州拟建的远程医疗系统,与多数网络问诊APP让专家与患者直接交流不同,都医院,并以基层医生作为“中间环节”。有分析认为,这与“春雨医生”的发展思路差不多,讨巧的是,官方推动医院资源供整合。

      

在“朗森特科技”的负责人王俊看来,医院才能解决网络问诊处方以及诊疗准确性等问题。“患者通过网络向专家口述病情,难保口述的准确性,同样,患者通过平台上传几张图片让医生查看病情,也很难让专家全面地了解病情。”王俊说,医院就诊,医院诊断不了的病,可以通过APP医院的专家求助。大医院的专家将会指导基层医生进行诊疗,并将自己的判断反馈给基层医生,医院的医生为病人对症下药。这就不存在违规问题,也能保证诊疗的准确性。

“诊疗是非常严肃的行为。”王俊称,以上传患者的影像资料为例,多数APP只能上传普通图片,他们的这款APP通过自己研发的专利,能保证上传影像资料的清晰度。同时,专家可动态查看,还能放大或缩小影像资料。“以医生读X光片为例,往往需要综合几张片子动态查看才能出准确结果。”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扬州拟建的远程医医院切入,有医疗安全方面的考虑,更主要的是为了助力“分级诊疗”。

业内人士刘先生则认为,医院为核心的这种模式比较适合“疑难杂症”,对于普通的疾病没有必要,但如果借此规范网络问诊市场不能说不是好事。而从患者的就医支出看,医院找专家,比直接上网找专家多了一个环节,诊疗支出或将提高。“患者是选择更便宜点的,还是选择安全系数高点的,这个需要实践来证明。”刘先生说,如何医院,可能也是难题。

壹周刊记者/张宏兵实习生/魏颖

原创稿件,如需转载请联系壹周君授权。

本期编辑/严柳

有奖寻找“最赞点评员”

有共鸣、有想法、有建议?

那么就在







































白癜风扩散的症状
白殿疯从哪里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chunkangzhen.com/kzcr/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