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脱皮

第八节脱皮

脱皮可见于全身很多部位,主要是手部、足部、面部、嘴唇,以及因季节变化而引起的脱皮,不同部位发生的脱皮引起的原因和治疗方法也稍有不同。脱皮一般都有季节性,多在春末及夏季炎热潮湿季节发生,常连续多年复发。除有轻微瘙痒感外,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导致这种脱皮的真正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一般可以自愈,不需特殊治疗,但如果脱皮比较严重,应请医师治疗。

一、症状特点

(一)面部、头皮脱皮

面部脱皮多发生在春季,换季节的时候,皮肤容易缺水分,脸部肌肤严重缺水,需要大量补水及及时防晒;面部红斑伴有脱屑多与日晒、使用化妆品过敏、皮脂腺分泌增多等有关。

头皮脱皮:即头皮脱屑:儿童头皮黄色结痂或者有细碎的脱屑,伴有或不伴有脱发,首先排除真菌感染;头皮出现红斑,厚的鳞屑,发成束状,多沿发际出现,经久不愈,常见于头皮银屑病;头皮散在的脱屑,少许红斑常见于脂溢性皮炎。

(二)嘴唇脱皮

(1)干燥脱皮:嘴唇皮肤比较纤薄幼细,嘴唇很容易被紫外线灼伤而引起脱皮。

(2)唇色黯哑:双唇在经过漫长夏季的暴晒,容易导致唇色黯淡无光,经常化妆的女士更要注意,因为卸妆不彻底,会导致唇色暗沉和干燥,严重的还可能染上“口红病”。

(3)嘴唇干裂:缺水是导致唇纹涌现与嘴唇干裂的主要原因。

(三)手部脱皮

主要集中在手掌和手指上,脱皮处不疼不痒。

引起手指脱皮的原因很多,而最常见的是触摸刺激性的化学品引起的过敏,化学用品会刺激手部,引起脱皮,甚至皮肤炎。有些皮肤病也会出现手指脱皮,如真菌引起的手癣,以及银屑病等。

1.剥落脱皮

症状:双手表面脱白皮,没有瘙痒、炎症。

这是在初秋最常见、最易发生的手角质层剥脱症状。虽有碍外观,但一般不需要治疗,只要避免接触肥皂、洗手液等刺激性化学用品,2?3周后可自愈。

2.手癣

症状:先一只手出现脱皮现象,随后发展到双手。手掌出现红斑、炎症,瘙痒明显,而且患手癣的患者大多同时患足癣。

3.湿疹

又称汗疱疹。症状:双手同时长红色水疱,有剧烈瘙痒的感觉。和手爱出汗、敏感体质有关。

4.水疱型手癣

症状:该种手癣症状开始为针头大小的水疱,壁厚且发亮,内含清澈的液体,水疱成群聚集或疏散分布,自觉瘙痒,水疱干后脱屑并逐渐向四周蔓延扩大形成环形或多环形损害,边缘清楚、病程慢性、持续多年,直到累及全部手掌并传播至手背和指甲,甚至对侧手掌。有时水疱可继发感染形成脓疱。

剥落脱皮、汗疱疹的发作均有季节性,亦统称为季节性脱皮;真菌感染引起的手癣季节性不明显,无对称性。常见的手脱皮还有化学损伤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先天遗传因素引起的剥脱性角质松解症。

手掌脱皮症又叫“剥脱性角质松懈症”、“板状汗出不良”(dyshidrosis)、汗疱(疹)症(pompholyx)。好发于手掌、手指的掌面及足底。

剥落脱皮常见于青年女性,与经常用香皂洗手有关。应减少洗手次数,避免用碱性的香皂、洗手液,洗衣服时尽量戴手套。

(四)足部脱皮

多发生在足趾间、足底、足跟和足侧缘,常为双侧。“足部脱皮”的原因:

(1)角化鳞屑型足癣。表现为片状红斑,伴角质变厚、粗糙、脱肩,表面覆盖有鳞屑,边缘尚清,多发生在足趾间、足底、足跟和足侧缘,常为双侧,也可单侧发病,有痒感,真菌镜检和培养为阳性。抗真菌药物外用或口服治疗有效。

(2)慢性湿疹。有些人手掌足底反复发生急性、亚急性湿疹后转变成慢性,皮损表现为患处皮肤肥厚、粗糙,其表面有少量菲薄的屑,多对称发生,剧痒。

(3)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皮损初为针头大小白色水泡,可逐渐扩大,中央破裂形成薄纸样皮屑,也可融合成大片表皮剥脱,缺乏炎症特征,常于手足特别是手掌处对称发生,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在数周后自愈,易在暖热季节复发,往往合并有汗泡及局部多汗症,患者多为成年人。

(4)其他疾病。如掌跖脓疱病、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除有全身性或散发性皮损外,手或足也可同时有脱皮。

(五)躯干四肢脱皮

皮疹好发于躯干、四肢伸侧肘后膝前部位、腰骶部;初起为针头大至黄豆大小淡红色斑点,再发展成斑片或斑丘疹,边缘清楚,逐渐扩大增多融合成片,表面有多层银白色鳞屑;皮疹境界清楚,炎症明显,皮疹冬重夏轻,自觉瘙痒或不痒可能是银屑病。椭圆形、玫瑰色、沿皮纹方向排列的斑疹(多见于青年和成年人),好发于躯干、颈部、四肢近端,先在躯干部发生一个母斑(或称为先驱斑,形或椭圆形红斑,炎症显著,境界清楚,边缘不整齐呈锯齿状,表面发皱,被覆糠状鳞屑,呈淡黄色或黄红色,直径2?3cm,或更大),母斑出现数天至2周后,迅速发生多数子斑(形同母斑,扁豆大的斑疹或斑丘疹),斑疹多呈椭圆形,长轴与皮肤纹理一致,发于胸部者多与肋骨平行;皮疹大多孤立互不融合,一般瘙痒轻微.病程有自限性,多为一至数月,可自然痊愈可能是玫瑰糠疹。

(六)全身性的脱皮

常见于红皮病,剥脱性皮炎,鱼鳞病等。

二、诊断思路

(一)病史

(1)脱皮发作时间:了解皮肤脱皮发生多久,有无季节性。有时先一只手出现脱皮现象,随后发展到双手。

(2)脱皮发生部位:手臂、足部、腰、腿等脱皮。双手对称性。

(3)先是有灼热、刺痛,继而出现红色小斑点,再变成针头大白点,而后变为空疱状角质剥离,逐渐向四周扩大,不断剥脱薄纸样膦屑,皮损互相融合,再加上人为的撕扯,角质层-层层剥脱,发展较快通常累及整个手掌,局部无炎症变化。

(二)皮肤检查

(1)皮肤表面脱皮(有无瘙痒、炎症或裂口)。

(2)手掌,足底出红斑、水泡(瘙痒明显)。

(3)躯干,四肢Auspitz征,同型反应等

(三)实验室检查

(1)真菌检查。真菌镜检:黄癣病发内有菌丝,黄癣痂可见鹿角状菌丝及孢子;

白癣病发根周可见成堆孢子;黑点癣病发内有链状排列的孢子;脓癣可在发内或发外找到孢子。鳞屑镜检查找菌丝。

(2)滤过紫外线灯检查(Wood灯检查):暗室中检查白癣病发呈亮绿色荧光;黄癣呈暗绿色荧光;黑点癣无荧光;脓癣可有亮绿色荣光或无荧光。

(3)真菌培养:取病发、鳞屑、痂接种于沙堡培养基,有真菌生长,可鉴定菌种,确定致病菌。

(4)细菌培养:取脓液、鳞屑、痂接种于培养基,有细菌生长,可鉴定菌种,确定致病菌。

(四)组织病理及相关疾病特点

1.炎症性鳞屑

1)病毒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性皮疹性疾病,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多呈流行性。一般病程较短,鳞屑常呈细小糠秕状。

(1)麻修:其疹期只有1周,随疹退脱糠状细屑而愈。

(2)风疹:从发疹到消退只有3?4天,疹消退则脱细小碎屑。

(3)幼儿急疹:从发疹至消退只有3天,疹消退有少许细屑,或见不到屑。

2)球菌感染性疾病

(1)猩红热:起病第5天发疹呈弥散猩红色,皮疹只持续2?4天。

(2)丹毒:红斑肿胀消退后遗有轻度糠枇样细屑,若有水疱则有痂皮形成。

3)杆菌感染性疾病

(1)红癣:为微细棒状杆菌引起,多见于腋窝、腹股沟为棕红色斑片,较老的损害有皱纹,并有微细鳞屑覆盖表面,革兰染色呈阳性棒状杆菌。

(2)寻常型狼疮:病程较长可延续数十年之久。在扁平型损害表面呈片块状,其面光滑,可见少量鳞屑。

(3)结核样型麻风:为大的红色斑块,表面干粗.有毛发脱落及感觉障碍,表面覆盖着细碎干性鳞屑。

4)真菌感染性疾病

(1)头部白癣:主要侵犯儿童头部毛发及毛囊。在头部出现圆形糠秕状鳞肩白斑,其周常有卫星状小的鳞屑圆的斑片。

(2)手足癣:丘疹鳞屑型常呈环状或弧形排列的丘疹,边缘部丘疹有小片状脱屑,主要侵犯皮肤角质层。

(3)体癣:主要侵犯皮肤角质层,可引起轻度炎症反应。损害排列呈环形或同心环形,边缘隆起呈堤状,由鳞屑性丘疹组成。

(4)股癣:多侵犯股内侧呈扇形,边缘隆起呈堤状,由鳞屑状丘疹组成。

(5)花斑癣:为圆形及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引起,易侵犯颈、胸、背部,为圆形棕褐色或白色斑疹,表面附有紧密而薄的翻着细屑。

(6)叠瓦癣:见于热带及亚热带,为同心性毛癣菌引起,多见于躯干和四肢。寄生于皮肤角质层,而形成同心圆形,或相互融合成蜗旋纹形。鳞屑特点为一端附着在表皮,另一端则游离而倾向中心。

5)螺旋体感染性疾病

(1)二期梅毒斑疹:在躯干常呈红色玫瑰疹型斑疹,在手足掌心多为圆形红斑,且无症状为其特点。躯干皮疹可有细糠状肩。

(2)二期梅毒银肩病样鳞屑斑:损害大小不等色常深红,表面有较厚银白鳞屑盖覆。

6)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1)湿疹及接触性皮炎。

(2)剥脱性皮炎。

7)结缔组织病

(1)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盘状红斑狼疮的红斑损害上有黏着性鳞屑,成片状较硬,盖覆皮损表面。用力揭下则于其下面可见有地毯钉样角化栓镶嵌在毛囊口中,此为其特点。并可见表皮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

(2)系统性红斑狼疮:面部有蝶形红斑,表面光滑,附有灰白色鳞屑。

(3)皮肌炎:于面部、上胸、四肢伸侧可见对称性水肿性红斑,表面附有糠状鳞屑。大关节伸侧对称性的红斑、糠状鳞肩性丘疹也为皮肌炎特征性皮疹之一。

8)川崎病

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后3?5天可见麻疹样及猩红热样皮疹。特点是病程第二周指趾末端甲周处,开始有膜状脱屑,继而全身脱屑为其特征。

9)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1)银屑病:为红斑鳞屑损害,分布头皮,躯干四肢。其鳞肩覆盖皮损面,呈银白色云母状成层脱落,为其特点。刮去鳞肩则出现光滑薄膜现象及出血点现象。病变部头发呈束状。

(2)副银屑病:有点状及斑块状两种形态,表面有细薄鳞屑。

(3)玫瑰糠疹:为大小约2?5cm直径的长椭圆形斑疹、红色、其长轴与皮肤纹理走向一致为其特点。鳞屑多为中心性,靠边缘鳞屑少为其特点。

(4)毛发红糠疹:是一种慢性鳞肩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自头部点干向下肢移行。头皮常先有较厚的灰白色糠枇样鳞屑,很快累及面部发生潮红,有干性槺秕屑、似脂溢性皮炎。

10)环状红斑样皮肤病

(1)远心性环状红斑:初为淡红色扁平丘疹,以后呈远心性扩大成环状,边缘隆起,中心消退。可互相连成地图状,边缘附有鳞屑。

(2)匐行性环状红斑:为内脏肿瘤在皮肤上的表现,初为小红丘疹,远心脏扩大成环状,并不断发生新疫呈同心性扩大,连成脑回状及水纹状、图案状等奇异形态。边缘隆起成紫色有鳞肩附着。

11)营养障碍性疾病

脱屑性红皮病。

12)皮脂腺疾病

(1)干性脂溢:头皮痒常有弥漫性灰白色小片鳞屑、梳头时脱落于肩部。

(2)脂溢性皮炎: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如头皮、耳后、面部、腋、上胸、肩肿间。

2.非炎症性鳞屑

(1)白色糠疹。又名单纯糠疹,日光照射可引起发病,多见于儿童,春季易发病。皮疹为色素略减退性斑片,干粗有细小糠枇状细肩。多见于面部、上臂、颈、肩。

(2)连图状糠疹。为一种轻度角化性皮肤病,病因不明。皮损为圆形或卵圆形褐色斑片,大小5?2on直径。边界清楚,不隆起,表面有细小皱纹,覆有菲薄糠状细屑,紧贴皮肤不易剥离。好发生于腹部及腰部。

(3)寻常性鱼鳞病。为不全外显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出生后数月于背部、四肢伸侧、面部出现棕黑色鱼鳞状角化鳞状肩,紧贴皮肤不易剥离。皮肤干燥,不出汗,冬重夏轻。常合并手足掌角化。

(4)石棉状糠疹。病因不明。特点为自毛根部有可移动性的白色管鞘,包围发干。毛发远端有石棉状软而厚的白鳞肩,形成屋瓦状;但毛发及头皮无任何损伤,也无炎症。

(5)鳞状毛囊角化。病因不明,好发于青壮年。皮损为薄鳞状片状角化,其中心有一与毛囊口一致的黑点状角化,肩呈圆形,边缘游离,周围绕以色素略减退的晕。鳞肩脱落后中央黑点仍存在。皮损多在股外侧、臀、腰胁部。无自觉症状,冬重夏轻。

三、诊断路线图

图7-8为脱皮的诊断路线图。

四、相关常见疾病特点

(一)角化鳞屑型足癣

表现为片状红斑,伴角质变厚、粗糙、脱屑,表面覆盖有鳞屑,边缘尚清,多发生在足趾间、足底、足跟和足侧缘,常为双侧,也可单侧发病,有痒感,真菌镜检和培养为阳性。抗真菌药物外用或口服治疗有效。

(二)剥脱性角质松解症

皮损初为针头大小白色水泡,可逐渐扩大,中央破裂形成薄纸样皮屑,也可融合成大片表皮剥脱,缺乏炎症特征,常于手足特别是掌处对称发生,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在数周后自愈,易在暧热季节复发,往往合并有汗泡及局部多汗症,患者多为成年人。治疗可外用10%尿素霜,口服维生素A、维生素E等。

(三)慢性湿疹

有些人手掌足底反复发生急性、亚急性湿疹后转变成慢性,皮损表现为患处皮肤肥厚、粗糙,其表面有少量菲薄的屑,多对称发生,剧痒。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四)脂溢性皮炎

在皮脂溢出较多部位发生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皮损为黄红色斑、斑片或斑丘疹,表面覆油腻性鳞肩,严重时可有渗液;或干性红斑上有灰白色糠秕样鳞肩。皮疹好发于头皮、眉部、眼睑、鼻及两旁、耳后、颈、前胸及上背部肩胛间区、腋窝、腹股沟、脐窝等皮脂腺分布较丰富部位。自觉症状为不同程度的瘙痒。婴儿脂溢性皮炎常发生在出生后第1个月,皮损多在头皮、额部、眉间及双颊部,为渗出性红斑片,上有厚的黄色油腻性屑痂。治疗原则:限制多糖、多脂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避免搔抓,生活起居规律。局部治疗主要是去脂、杀菌、消炎和止痒为主。

(五)头癣

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的疾病。好发于儿童,成人很少感染。我国常见的病原菌包括犬小孢子菌、断发毛癣菌、紫色毛癣菌等。传染性较强,可通过理发工具或接触受感染动物而感染。根据致病菌及宿主反应不同,临床分为白癣、黑点癣、脓癣和黄癣。

1.白癣

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常由接触宠物如猫、狗等引起。皮损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之灰白色鳞屑性斑片,常呈卫星状分布;病发多在距头皮3?4mm处折断,病发根部有一白色菌鞘;青春期后可自愈,若无继发感染,不留瘢痕和秃发。

2.黑点癣

多侵犯儿童,也可侵犯成人。为多数散在点状鳞肩斑;病发出头皮即折断,呈黑色小点状;发展缓慢,可累月终年不愈,愈后可有瘢痕形成,发生脱发。

3.脓癣

白癣或黑点癣患者由于机体的反应强烈,可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可形成头皮脓肿。典型的损害呈化脓性毛囊炎,形成暗红色境界清楚的圆或椭圆形脓肿,表面柔软,有波动感,表面可形成多个蜂窝状排脓小孔。损害常为单发,患区毛发易拔除。自觉症状可有轻度疼痛和压痛,附近淋巴结常肿大。愈后常有瘢痕形成.引起永久性脱发。

4.黄癣

俗称“秃疮”或“瘌痢头”。主要见于儿童,成人和青少年也可发生。典型损害具有硫磺色、边缘翘起、中心微凹而呈碟状黄癣痂,基底炎症明显,散发出类似谷物发霉的臭味。从中穿出一根或数根稀疏、干燥、无光泽、长短参差不齐的头发。久之可形成萎缩性瘢痕,造成永久性秃发。

治疗头癣的目标是清除真菌,避免感染扩散,使瘢痕的形成最小化。诊断一旦明确,不能仅外用药物治疗,还应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

(六)多形红斑

是一种出现多形性皮疹包括水肿性红斑、斑丘疹、丘疹、风团、水疱、大疱、糜烂并且以虹膜样损害为特征的急性皮肤黏膜炎症性疾病,具有自限性。病因:病毒包括HSV、EBV、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肠道病毒等,细菌包括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变形杆菌、沙门菌等,支原体包括肺炎支原体,还有衣原体、真菌及原虫等。

药物:抗生素类、解热镇痛药、抗结核药、抗癫痫药、扩血管降血压药、降血糖药、免疫抑制剂、抗代谢药等。

其他:内脏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物理因素包括寒冷、日光等、接触或吸入性化学物质等。临床分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1.红斑-丘疹型

皮损起初为针帽至绿豆大小的红斑、丘瘓,逐渐向周围扩大,典型损害为黄豆至铜钱大小的水肿性淡红色红斑、斑丘疹和丘疹,中央呈深紫红色或出现小水疱,形如虹膜状或靶形。

皮损通常初发于四肢远端,逐渐向四肢近端、躯干和面颈部扩展,严重时泛发全身。一般无黏膜损害。全身症状差异较大。一般痊愈后复发较少。

2.水疮-大疮型

通常由红斑-丘疹型发展而来,因渗出较多,在水肿性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大疱甚至血疱,通常出现黏膜损害。

3.重症型

又称为Steven-Johnson综合征。通常由药物所致,发病急剧,皮损起初为水肿性淡红色斑疹、斑片、斑丘疹,可见靶形损害,损害迅速泛发于全身、变暗,在原皮损基础上出现水疱、大疱、血疱和糜烂、大量血浆渗出。同时眼部、口腔、外生殖器及肛周黏膜潮红、糜烂、出血和较多脓性分泌物。皮肤黏膜损害疼痛明显。全身症状明显,出现高热、血常规改变和肝肾功能损害。

(七)银屑病

一般好发于青壮年。临床表现为红斑、丘疹、斑丘疹、斑块,表面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严重时出现全身皮肤弥散性潮红、肿胀、大量脱屑、起脓疱、高热及关节红肿、疼痛和畸形。目前认为,银屑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种免疫介导性疾病。银屑病常见的诱发因素有气候的变化、感染、精神紧张、应急事件、外伤、手术、妊娠、饮酒、吸烟和某些药物(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非甾体抗炎药)。

1.寻常型银屑病

皮损通常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严重泛发全身,对称分布。皮损一般为绿豆至钱币大小的红色斑疹、斑丘疹、丘疹,表面覆有厚层银白色鳞肩,刮除鳞屑可见特征性蜡滴现象、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Auspitz征)现象。

1)银白色鳞屑

银屑病角化不全的角质层中有空隙进入空气,由于反光作用使鳞屑呈现银白色。蜡滴现象:刮除多层鳞屑,犹如轻刮蜡滴。薄膜现象:刮除角质层,露出棘层.呈淡红色发光半透明薄膜。点状出血现象:即Auspkz征,皮损处真皮乳头顶部迂曲扩张的毛细血管被刮破所致。

其他类型的皮损:

(1)点滴状:皮损为泛发全身的针帽至绿豆大小的红色丘疹、斑丘疹。斑块状:皮损为直径3?4cm至20?30cm或更大的红色斑块。

(2)砺壳状:红色斑片或斑块的表面覆有厚层犹如砺壳状的痂屑。湿疹样:在银屑病皮损基础上经过不适当治疗所致。

2)黏膜损害

常见于龟头,为针帽至黄豆大小的斑丘疹、丘疹,表面覆有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可见典型的三联征。

3)指趾甲损害

甲板上出现顶针样点状凹陷、变色、粗糙不平、增厚、横沟、纵嵴、甲下痂肩堆积。

4)头发的表现

束状发,厚积的鳞屑使头发紧连成毛刷样,不引起脱发。银屑病的病程分为进行期、稳定期和消退期三期。

(1)进行期:表现为皮损不断地增多、扩大、炎症明显、鳞屑厚积和同形反应。同形反应即Koebner现象,指外观正常的皮肤在各种搔抓、针刺、注射、外伤和手术后发生与原发皮损相同的皮损,扁平苔藓和红斑狼疮亦可出现类似现象。

(2)稳定期:病情相对稳定,基本上无新发皮损,原皮损逐渐扩大,有较厚鳞屑。

(3)消退期:皮损炎症逐渐减轻,数目减少,鳞屑减少,皮损逐渐缩小变平,愈后遗留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

2.脓疱型银屑病

分为泛发型和局限型。泛发型脓疱型银屑病可以是原发,亦可是在寻常型银屑病的基础上不适当治疗包括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外用强烈剌激性药物或感染所致。病情呈周期性发作。皮肤黏膜表现:发病急骤,在红斑基础上突然泛发密集针帽至绿豆大小的黄白色无菌性脓疱,可相互融合成脓湖。舌面常有较深的沟纹,称为沟纹舌。全身表现:与皮损相平行的持续发热、全身不适、关节酸痛、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低蛋白血症。局限型脓疱型银屑病又称掌跖脓疱病,皮损手掌和足跖,对称分布,为反复发作的针帽至绿豆大小的角质层下脓疱,1?2周脓疱干涸、结痂和脱屑。

3.红皮病型银屑病

通常在寻常型银屑病的基础上治疗不当或由泛发型脓疱型银肩病转化所致。皮肤表现:全身皮肤弥散性潮红、浸润、肿胀、大量脱屑,可见小片正常皮岛,指趾甲浑浊、增厚、变形和脱落。全身表现:不同程度的持续发热、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低蛋白血症、血常规白细胞升高。

4.关节病型银屑病

在其他类型银屑病的基础上并发关节损害,出现关节红肿、疼痛、压痛和畸形,X线见软骨消失、关节边缘被侵蚀、破坏,类风湿因子常阴性,血沉加快。损害通常为非对称性外周多关节炎,主要累及远端小关节,踝、膝、髋、腕、肘、肩、脊柱等大关节亦可受累。此外,常出现持续发热。发热、皮损、关节症状及血沉变化相平行。

(八)玫瑰糠疹

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皮损的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春秋季节,一般很少复发。目前病因尚不明确,由于大多数患者发病前2周内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因此认为部分患者发病与病毒感染有关。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病初在躯干或四肢近端首先出现一个直径2?3cm的圆形或椭圆形黄红色斑疹、斑片,逐渐增大.可达4?5cm,通常称为母斑或先驱斑。后来陆续出现的皮损称为子斑。一般4?8周自愈。典型的皮损为发生于躯干和四肢近端、呈对称分布的散在或密集的大小不等的类圆形或椭圆性淡红色、黄红色斑疹、斑片,表面轻度脱屑,皮损长轴与皮纹走向基本一致,一般无瘙痒或仅有轻度瘙痒,少数瘙痒严重。

五、临床案例分析

患者,男性,37岁,5年前无明显诱因地在右手臂出现粟粒样丘疹;继发成片状红斑,边缘清楚,红斑基础上附有白色鳞屑,不久皮疹逐渐扩散至躯干、四肢。未予以重视皮疹夏季好转,秋冬季家中。两周前因发热感冒后患者全身皮疹明显增多,伴有瘙痒症状,医院就诊。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其父母无银屑病病史。

查体:患者头部、躯干、四肢可见散在小片状对称分布的浸润性红斑,边缘清楚,红斑基础上可见白色鳞肩,妹屑较薄,Auspitz征阳性,未见脓疮、关节畸形等症状。

化验检查:血常规,WBC:X,中性粒细胞:72%,淋巴细胞:35%,嗜酸细胞:3%。肝肾功能、血脂血黏度正常。

病理检查:为进一步目前诊断,取左上肢新发丘疹。病理报告:表皮角化过度伴有角化不全,棘层增厚,表皮突下延.末端常增宽,真皮乳头呈杵状,顶部变薄,血管扭曲扩张,真皮上部慢性炎细胞浸润。

诊断:寻常性银屑病。

诊断依据:①患者青壮年发病;②冬季发病或加重,夏天减轻或消退;③好发于头部、躯干、四肢,尤其是肘、膝伸侧及骶尾部,对称分布;④皮损为红色浸润性斑丘疹、斑块,被覆银白色成层的鳞屑,刮除鳞屑后有出血点现象。病理报告符合银屑病的特点。

治疗:本病尚无根治的特效疗法。

(1)系统治疗。因细菌感染引起者应用抗生素清除感染灶。中药辩症治疗,成药有复方青黛丸等,严重者应用雷公藤多甙,应注意不良反应。本患者予以阿奇霉素0.5g口服,每曰一次。阿维A20mg口服每日一次。(定期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黏度)

(2)局部治疗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活性维生素D3衍生物,如钙泊三醇软膏。两周后复诊,患者有口唇脱屑但可以耐受,瘙痒症状好转,予以停用阿奇霉素,其余维持治疗,无需加用物理治疗PUVA、UVA+UVB治疗。一月后皮疹减轻,外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剂量减少,以钙泊三醇软膏为主。二月后复诊,皮疹明显减轻,阿维A改为10mg每日一次,维持治疗1个月。最后钙泊三醇软膏维持治疗。

(房婕)

房婕

赞赏

长按







































白癜风能遗传吗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chunkangzhen.com/kzmj/2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