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一有不舒服,家属就着急,一着急就喜欢四处问,问来问去各种答案都有,其中最无辜的就是“有虫”。我们常说的“有虫”一般是指肠虫症,但事实上因为现在的卫生环境好了,感染寄生虫的途径基本已经切断了,所以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发病率很低。而且寄生虫感染的表现多种多样,并不像我们平常所说的“有虫”那么简单。下面就列举几种常见的为“有虫”躺枪的症状。
1、磨牙。这是躺枪最多的了。事实上磨牙最主要的原因是中枢神经特别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睡眠障碍,简单的说就是睡眠质量不好。另外还可能跟牙齿的发育异常有关。但和“有虫”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2、虫斑。虫斑有两种,一种是指皮肤的白斑,脸上多见,这种是白色糠疹,也叫单纯糠疹,病因不是很明确,但肯定和“有虫”无关。目前认为可能是缺乏维生素或者微量元素导致的,有研究发现单纯糠疹的宝宝缺锌、缺钙比较明显。另一种是指眼睛里面的蓝黑色斑点或者斑块,这个是角膜黑斑,是色素沉着引起的,当然也和“有虫”没有直接关系。
3、肚子疼。宝宝肚子痛的原因很多,其中也包括肠虫症,但更多的是肠胃炎、肠绞痛或者肠系膜淋巴结炎等。胃肠炎一般是暴饮暴食或者进食冷饮导致的,肠绞痛多数是因为大便不通畅,这些只需要使用“开塞露”通便就可以解决了。肠系膜淋巴结炎病因较多,具体可查看相关文章(肠系膜淋巴结炎)。
4、头发黄。头发黄最主要的原因是营养不良,另外也可能是混血儿。虽然肠虫症也会导致营养不良,但是更常见的是因为胃口不好、挑食导致的。
5、挑食。挑食的宝宝胃口不好,也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然后出现头发黄、皮肤糠疹之类的表现。还有些宝宝因为不想吃饭而借口“肚子疼”。这些都和肠虫症没有直接关系,挑食最常见的是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的味觉减退。
虽然肠虫症发病率不高,但是仍有一些宝宝被感染了,所以下面介绍一下肠虫症。肠虫症常见的有两种:蛔虫病和蛲虫病。
蛔虫样子有点像蚯蚓,寄生于肠道,会引起反复的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因为虫子和身体抢营养,同时吃的少,会导致营养不良、消瘦;虫子的分泌物、排泄物和尸体会引起身体的过敏反应,导致荨麻疹、哮喘等;另外虫子在身体里面四处乱跑还会引起肺炎、脑膜炎、胆囊炎、阑尾炎等等。但是蛔虫病的诊断并不能单凭一个症状,而是要综合考虑。
蛲虫病引起肚子痛的情况比较少,更常见的是夜间肛周及会阴瘙痒,年幼的宝宝可能会有夜惊、烦躁,女童可能会尿急、尿频或遗尿。这些症状都是因为夜间虫子爬出肛门在肛周和会阴部排卵导致的。有些宝宝也会有肚子痛、胃口不好的表现。有可疑症状的宝宝可以在晚上睡着后打开手电筒检查肛门,如果看到白色头发丝一样的小虫子爬出来那就可以确定了。
蛔虫病和蛲虫病都可以使用药物治疗,一般两岁以上的宝宝就口服“肠虫清”治疗,两岁以下的要用“甲苯咪唑或左旋咪唑”。要注意的是口服打虫药后会引起蛔虫暴走导致腹痛加重,所以可以在吃药前先喝15~30ml的食醋,因为蛔虫“遇酸则安”。而蛲虫感染容易反复,一般服药后隔两周要再服一次。服用打虫药之后一定每天观察宝宝的便便是否有虫子排出。
预防的方法很简单:注意卫生勤洗手,不吃手指和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