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著经方使用手册三

黄煌,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年出生于江苏江阴。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政协常委、委员、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副主委、农工民主党南京市委主委。

黄煌著《经方使用手册》(三)

甘姜苓术汤

古代肾着病专方,适用于以腰重而冷、浮肿、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

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金匮要略》)

炙甘草5g,白术15g,干姜20g,茯苓20g

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十一)

体型肥胖,平素身困体重,腰部多松软、冷重,全身关节肌肉易于酸重,易浮肿便溏,易汗出,分泌物多,清稀不臭。

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肾结石、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盆腔炎、妊娠浮肿、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症、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急慢性湿疹、皮炎、肛瘘、遗尿、尿失禁、自汗、盗汗、厌食症等。

乏力、颈项腰背酸痛,合葛根汤;浮肿多汗者,合防己黄芪汤;恶寒无汗、关节疼痛者,合麻黄汤;心下痞硬、食欲不振者,加人参;心功能不全者,加桂枝;腰背关节疼痛严重,并有恶寒、腹泻、四肢厥冷、脉沉者,加附子。

火热型体质慎用。

甘草泻心汤

古代狐惑病的专方,适用于以消化道、生殖道、眼睛等黏膜充血、糜烂、溃疡为特征的疾病。

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四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金匮要略》)

制半夏10g,黄芩15g,干姜10g,党参15g,炙甘草20g,黄连5g,大枣20g。

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

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三)

多见唇红、舌红、烦躁、心悸、失眠、脉滑等。

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扁平苔癣、手足口病、白塞病、红斑狼疮、子宫颈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直肠溃疡、直肠炎、胃溃疡、精神病等。

便秘、舌苔厚,或有高血压、衄血者,加制大黄;伴有糖尿病头昏、肩痛、口渴者,加葛根;自身免疫性疾病,并见大便干结、腹痛、脚挛急者,加白芍。

方中甘草用量,一般多在6g以上,也有用可能导致反酸、腹胀及浮肿等副作用。

黄连泻心汤

古代治疗热病的常用方,传统的清热泻火方,适用于以神昏错语、烦躁失眠、心悸、舌红口燥、脉滑数等为特征的疾病。

黄连三两,黄芩、黄柏各二两,栀子十四枚,擘。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外台秘要》)

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山栀子15g。

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

时疾三日已汗解,因饮酒复剧,苦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卧。

体格较强健,面色潮红或红黑,有油光,目睛充血或多眵,口唇暗红或紫红,舌质暗红,质坚敛苍老,舌苔薄黄或黄腻,脉象多滑数有力。腹部肌肉较紧张,按之有力或有不适感。易烦躁、焦虑,好动,易失眠多梦,平时喜凉恶热,喜凉饮,皮肤常有疮疖,或易于腹泻,口干口苦,常有口舌溃疡,咽痛,小便黄短,多有足癣,女性多有黄带。

急性传染病及急性感染性疾病过程中的中毒性脑病、原发性高血压、脑中风、脑损伤、脑血管性痴呆、蛛网膜下腔出血、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心动过速、动脉硬化、慢性胆襄炎、更年期综合征、甲亢、失眠、毛囊炎、湿疹、皮炎、脓疱疮、各种真菌感染、性病、疖、丹毒、带状疱疹、结膜炎、鼻疖、痤疮、多汗症、牙周炎、扁平苔藓、白塞病、掌足脓疱病、脂溢性脱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类风湿性关节炎、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血友病、倒经、痛经、盆腔炎、子宫颈炎、前列腺炎等。

腹胀、呕吐、反流、心下按之满痛者,合大柴胡汤;出血便秘者,合三黄泻心汤;皮肤发红发干、脱屑者,合桂枝茯苓丸、四物汤。

平素精神萎靡、喜热畏冷者,贫血者,食欲不振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均宜慎用。

黄连阿胶汤

古代的除烦止血方,适用于以心烦不得眠、心下痞、腹痛、舌红、便血、崩漏为特征的疾病。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论》)

黄连5~20g,黄芩15g,白芍15g,阿胶15g,鸡子黄二枚。

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去药渣,化入阿胶,稍冷,入鸡蛋黄2个,搅和,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阿胶可以另放黄酒隔水蒸化或放微波炉中融化后,分2~3份搅人汤液中服用。鸡蛋黄可以另服。

心中烦,不得卧。()

患者形体中等,皮肤白,烦躁身热,失眠多梦,皮肤粗糙伴有脱屑,易出血、质黏稠,多见皮下紫癜、鼻衄、便血、崩漏等,易口腔溃疡,易关节疼痛。舌质多深红如火呈草莓样,或伴有舌体的糜烂、破溃、裂纹,芒面干而少津,或呈镜面舌或花剥苔,唇红,咽红,脉多细数。

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肠伤寒、裁性病后期的失眠、崩漏、便血、尿血、鼻衄、咯血、呕血皮下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牙龈出血、精神分裂症、焦虑症、老年性痴呆、神经衰弱、失眠症、皮肤瘙痒症、银屑病、干性皮肤病、干性湿疹、手掌角化症、掌跖脓疱症、快速性心律失常、糖尿病、脑溢血、高血压、干燥综合征、习惯性流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等。

出血,加生地;腹痛拒按,加制大黄;小腹痛,加牡丹皮。

本方黄连的用量较大,煎煮后的药液也相当苦,一般来说,不能长期服用,等症状缓解后,即应减量。嘱咐女性患者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经期少食生冷,避免受凉,少剧烈运动。

黄芩汤

古代的清热止利方,适用于以腹痛、下利而脉数为特征的疾病。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伤寒论》)

黄芩15g,白芍15g,生甘草10g,大枣20g。

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

肌肉较坚紧,唇红舌红目红,烦躁身热,失眠多梦,或溃疡周边红肿、淋巴结肿大者,或腹痛、腹泻、小便灼热、月经淋漓者,其人黏膜易于充血发炎,如有出血则血色多鲜红而质地黏稠,舌红唇红,脉滑数。

痢疾、急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直肠炎;肛裂、痔疮、子宫内膜炎、盆腔炎、附件炎、月经过多、痛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等。

腹痛拒按者,加制大黄;腹泻、烦热者,加黄连;出血多者,加阿胶;呕吐者,加半夏、生姜。

倦怠,脉沉缓者慎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

古代血痹病的专方,主治以肢体麻木、自汗而浮肿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

生黄芪60g,桂枝10g,肉桂10g,白芍10g,赤芍10g,生姜30g或干姜10g,大枣20g。

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六)

问日: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日: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六)

其人多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腹部按之松软,下肢多有浮肿,平时缺少运动,食欲虽好,但容易疲乏、头晕、气短,尤其是在运动时更感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胸闷胸痛,或头晕眼花。运动心电图常提示心肌缺血。面色黄暗或暗红者,其舌质多淡红或淡胖,或紫暗。两下肢多浮肿。中老年人多见。

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心功能不全、高黏滞血症、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腰椎间盘脱出、颈椎病、骨质增生症、肩周炎、中风后遗症、糖尿病、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糖尿病眼底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无脉症)、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硬皮病、皮肌炎、面神经麻痹、肢端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不易愈合的伤口、产后自汗盗汗、产后身痛、产后指掌麻胀、产后足痿、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肥胖症、小儿多汗症、慢性鼻炎、老人感冒等。

下肢疼痛麻木者,合四味健步汤;易感冒、易咳喘打喷嚏,多汗者,合玉屏风散;糖尿病肾病等见脸红、小腹压痛、小腿皮肤干燥等瘀血证候者,合桂枝茯苓丸;口渴、多汗、腹泻、浮肿者,合五苓散;眩晕、小便不利或高脂血症者,合泽泻汤;精神萎靡、极度疲倦者,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下肢浮肿、关节疼痛者,合防己黄芪汤;高血压、脑梗死、头昏头痛者,加葛根、川芎;胸闷痛、舌暗者,加丹参、川芎。

体瘦、腹胀者慎用。

桔梗汤

古代治疗咽喉病专方,适用于咽痛、咽喉干为特征的疾病。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伤寒论》)

桔梗10g,生甘草20g。

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

咽痛者。()

急慢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喉炎、失音、支气管炎。

失音,加半夏;咽痛而不红,加桂枝;扁桃体肿大,加连翘、石膏、柴胡。消瘦、咽喉干燥,加玄参、麦冬。

无咽痛、咽干者慎用。

荆芥连翘汤

近代日本汉方流派一贯堂医学的经验方,是青年人腺病体质的调理方,有散风理气和血泻火解毒的功效,适用于以红、肿、热、痛为特征的头面部炎性疾病和热性体质的调理。

荆芥、连翘、甘草、薄荷、黄连、黄芩、黄柏、山栀子、生地黄、当归、川芎、赤芍、防风、枳壳(实)各1.5g,柴胡、桔梗、白芷各2g。水煎,每日3服。(矢数道明《新版汉方后世要方解说》)

荆芥10g,连翘15g,防风10g,柴胡10g,桔梗10g,白芷10g,枳壳10g,生甘草5g,薄荷5g,黄连5g,黄芩10g,黄柏10g,山栀子10g,生地黄15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

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

多用于青年期腺病体质所发的疾病。一般肤色浅黑色,有光泽,手足心多油汗,好发鼻炎、扁桃体炎、中耳炎、慢性副鼻窦炎等以及肺结核早期、面部毛囊炎、鼻衄等。其人腹肌和脉象多紧张。

多见于年轻人。形体中等或偏瘦,面色潮红或红黑,或浅黑色,也有白里透红者,一般面有油光,易发痤疮,疮体色红易化脓。目睛充血或多眵,唇红,咽喉充血,舌红;胸胁部有抵抗感或压痛,腹肌较紧张;入冬手足易冷,入夏手心热。多易烦躁、焦虑或抑郁,容易失眠,容易头痛头昏,容易皮肤瘙痒,容易晨僵,容易鼻衄,容易鼻塞流浊涕,容易耳聋耳鸣,容易咽痛扁桃体肿大,容易口腔溃疡,容易淋巴结肿大。女性多月经周期短,量中等偏多,黏稠有血块,易痛经,易有宫颈炎、宫颈糜烂、阴道炎等妇科炎症。

痤疮、荨麻疹、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疱疹、带状疱疹、毛囊炎、银屑病、玫瑰糠疹、多形性红斑、急慢性中耳炎、虹膜炎、酒齄鼻、急慢性上腭窦化脓、鼻炎、鼻窦炎、鼻疖、急慢性扁桃体炎、脱发、肺结核、恶性淋巴瘤、支气管扩张、肺炎、口腔溃疡、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不孕症、丹毒、疖痈、盆腔炎、附件炎、宫颈糜烂等。

食欲不振者、年老体弱、脸色发青、眼圈发黑者慎用。使用本方应注意检查肝功能。

理中汤

古代治疗霍乱胸痹等病的常用方,有温中驱寒的功效,适用于以吐利、食不化、心下痞硬、口不干渴、喜唾为特征的疾病。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党参15g,干姜15g,白术15g,炙甘草10g。

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

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九)

肤色暗无光泽,精神较萎靡,畏寒,无渴感,唾、涕、尿、胃酸等分泌物清稀量多,腹胀,大便清稀不臭,舌体胖大,舌苔水滑,脉沉者。

急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胆道蛔虫症、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痢疾、小儿多涎、婴幼儿营养不良、小儿腹泻、过敏性鼻炎、口腔炎、前列腺增生症、消化性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阴道炎、盆腔炎、急慢性湿疹、皮炎、支气管扩张、上消化道出血、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失血性休克、功能性子宫出血症、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

心悸腹痛者,加桂枝,名桂枝人参汤;口疮、腹泻者,加黄连,名连理汤;全身状况更差,脉微弱,精神萎靡者,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日本汉方家大琢敬节经验,本方用后三四日,可出现浮肿,这是药中病气的好现象,继续服用本方,浮肿可自然消失。若患者担心其浮肿,也可再用五苓散治之。(《现代日本汉方处方手册》)。

麻黄附子细辛汤

古代的温热性止痛兴奋剂,经典的温经散寒方,适用于以精神萎靡、恶寒无汗、身体疼痛、脉沉为特征的疾病。

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

麻黄10g,细辛10g,附子10g

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体格健壮,但有严重恶寒感和极度疲劳感,面色黄暗,萎靡困倦,无精打采,声音低弱,恶寒,特别是背部发冷,或头痛,或咽痛,或暴哑,或腰痛,或牙痛,或咳喘,口不渴,痰液清稀。舌淡、苔水滑或白厚,脉沉迟者。

暴哑失音、感冒发热、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4U1腺病毒肺炎、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脱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牙痛、肾结石肾绞痛、脑干脑炎、精神分裂症、心动过缓、嗜睡、毒瘾、阳痿、脱肛、子宫脱垂、不射精、月经过期不至、闭经等。

精神病,合温胆汤;月经不调、浮肿者,合当归芍药散;腰部沉重,神疲乏力者,合甘姜苓术汤;消瘦、食欲欠佳者,加桂枝、甘草、生姜、大枣,名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可减毒增效;浮肿、贫血貌者,加黄芪;大便溏者,加白术、茯苓。

本方只能用汤剂,不可用粉末。方中麻黄、附子、细辛均有毒性,但经过煎煮以后,其毒性明显减轻。本方不可长期大量使用,一般得效以后可不用或减少用量。

麻黄汤

古代伤寒病的主方,经典的辛温解表方,有发汗、平喘的功效,适用于以无汗而喘或无汗身痛、脉浮有力为特征的疾病。

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伤寒论》)

麻黄15g,桂枝10g,生甘草5g,杏仁15g。

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呃逆,脉阴阳俱紧者。(3)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恶风,无汗而喘者。(35)

喘而胸满者。(36)

体格健壮,面色黄暗,皮肤干燥且较粗糙。恶寒喜热,易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鼻塞、气喘,身体沉重,反应不敏感。

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肺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花粉症、风湿性关节炎、外伤性关节炎、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雷诺病、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鼻窦炎、皮肌炎、硬皮病、皮癣,鼻炎、闭经、子宫脱垂、尿失禁等。

肌肉痛、浮肿者,加白术,名麻黄加术汤;银屑病,合桂枝茯苓丸,再加大黄、生石膏、生苡仁。

肌肤白皙、有上冲感,易烘热、汗出者,脉弱无力者,平素易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烦躁不安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肿瘤放化疗期间以及极度消瘦者,均应慎用。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古代的清热平喘方,适用于以汗出而喘、口渴烦躁为特征的疾病。

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

生麻黄15g,杏仁15g,生甘草10g,生石膏30g。

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63)

大多身体状况较好,皮肤大多比较粗糙,面部或眼睑可见轻度浮肿貌。口渴,不恶寒,或恶热喜冷饮,其人多痰液,鼻涕黏稠,口干口苦等。

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麻疹性肺炎、小支气管肺炎、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炎、接触性皮炎、荨麻疹、玫瑰糠疹、声带水肿、鼻窦炎、鼻塞、鼻咽管不通、中耳炎、结膜炎、角膜炎、角膜溃疡、泪囊炎、遗尿等。

肺部感染者,加连翘、黄芩、山栀;大便不通,舌苔厚者,加大黄;腹胀者,加枳实、厚朴;咽痛痰黏者,加桔梗、半夏。

心源性咳嗽慎用。

麦门冬汤

古代的滋补性降逆剂,适用于以咳逆上气、干呕、食欲不振、咽喉不利而羸瘦者。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麦门冬70g,制半夏10g,人参10g,生甘草10g,粳米30g或山药30g,大枣20g。

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5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七)

多形体羸瘦而皮肤干枯,营养不良;多伴有进食困难、呼吸困难、发音困难等,大便多干结。

慢性咽喉炎、百日咳、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结核、肺不张、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肌萎缩、肌营养不良、帕金森病、老年性肌肉萎缩、肺癌、恶性肿瘤中晚期等。

咽喉黏痰感者,合半夏厚朴汤;咽喉干痛者,合桔梗汤;汗出而渴、舌面干、脉或洪或大者,加生石膏;皮肤枯、涩、痒或出血者,加生地、阿胶;心悸、气短、舌淡者,加桂枝;悸动者,加龙骨、牡蛎。

体格壮实、面色红润者慎用。

排脓汤

古代外科疮痈病方,现代的排痰剂,主治以痰黏稠难咯为特征的疾病。

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子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金匮要略》)

枳实2g,芍药2g,桔梗1g,按以上比例研细粉服用。

古代采用一枚蛋黄粉与之混合后,用米汤送服。现代也可用米粥或酸奶调服。或用开水泡服当茶饮。每次3~6g,每日3次。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肺脓疡、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习惯性便秘等。

贫血、食欲不振者慎用。

四逆散

古代治疗四肢冷的专方,经典的理气方,能缓解除心理压力所导致的躯体症状,适用于以胸胁苦满、四肢冷、腹痛为特征的疾病。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各十分。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伤寒论》)

柴胡15g,白芍15g,枳壳15g,生甘草5g。

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可将上药研细末,米粥或酸奶或红酒等调服,每服5g,日2次。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体型中等偏瘦,面色黄或青白,表隋淡漠,情绪低落,主诉多,舌苔多薄白,舌质正常,四肢冷,月经前大多乳房胀痛,上腹部及两胁下腹肌比较紧张,按之比较硬。

慢性胃肠炎、消化道溃疡、功能性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痢疾、溃疡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慢性胆囊炎、低血压、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神经症、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泌尿系结石、肾盂肾炎、膀胱炎、急迫性尿失禁、前列腺增生、性功能障碍、不安腿综合征、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闭经、小儿腹痛等。

咽喉异物感、腹胀者,合半夏厚朴汤;泌尿道结石有积水疼痛者,或泌尿系统感染伴有尿频、尿痛、血尿者,合猪苓汤;顽固性的头痛、失眠、胸痛、呃逆、磨牙、便秘、舌紫暗者,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牛膝、桔梗、生地,名血府逐瘀汤。

面色咣白、精神萎靡、脉沉者慎用。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chunkangzhen.com/kzmj/7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