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成湿疹宝宝患的可能是特应性皮炎上

导语

就在上周小两口带着他们4岁的宝宝过来看医生,医院治疗了2、3年都还没有好,询问我有没有什么特效药。

我一看,“湿疹”对称出现在两个肘窝,立马警惕了起来,有目的性的检查了:脖子、小腿、腘窝都有粗糙的皮肤和明显的抓痕,一问年轻的小两口,妈妈有变应性鼻炎。特应性皮炎——这个名词瞬间现在我脑海里。

“这可不仅仅是湿疹这么简单!”我告诉宝爸宝妈,接着开始进行患者教育……

特应性皮炎这个词,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都是常常听到“湿疹”这个词。

但是“特应性皮炎”并不少见,常常被误诊为“湿疹”。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来自《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版)》的数据:

年统计的我国12个城市

1~7岁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12.94%

1~12月婴儿特应性皮炎患病率达30.48%

什么是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

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常常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其他特应性疾病。

怎么看我家宝宝是不是得了特应性皮炎?

AD的诊断需要一定的“标准”。

目前国外常用的2个标准Hanifin-Rajka标准[1]和Williams标准[2]。

我们国家的知名专家张建中[3]、姚志荣[4]等也提出了中国儿童的AD标准。

过去数年中应用比较广的是Williams标准。

指南推荐:青少年和成人AD的诊断采用张氏标准,儿童AD的诊断采用姚氏标准,敏感性都高于国外的Williams诊断。

我们一个一个看。

全世界应用最广泛的Williams标准:

主要标准:皮肤瘙痒(必备条件)

次要标准:

①肘窝、腘窝、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有受累史;

②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

③近年来全身皮肤干燥史;

④有屈侧湿疹(4岁以下儿童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湿疹);

⑤2岁前发病(适用于大于4岁的患者);

确定诊断:主要标准+3条或3条以上次要标准。

适用于儿童AD诊断的标准——姚氏标准:

①瘙痒;

②典型的形态和部位(屈侧皮炎)或不典型的形态和部位同时伴发干皮症;

③慢性或慢性复发性病程。

同时满足3条即可诊断。

备注:

典型的形态和部位(屈侧皮炎)指的是:儿童面部和肢端受累;

非典型的形态和部位包括:①典型的湿疹样皮疹,发生在非屈侧部位(例如头皮皮炎、眼睑湿疹、乳头湿疹、外阴湿疹、钱币状湿疹、指尖湿疹、非特异性手部或足部皮炎、甲或甲周湿疹和身体其他部位的湿疹样皮疹);②非典型湿疹样皮疹,单纯糠疹、唇炎、耳下和耳后鼻下裂隙、痒疹、汗疱疹、丘疹型苔藓样变异。

适用于青少年AD的诊断标准——张氏标准:

①病程超过6个月的对称性湿疹(必备);

②特应性个人史和/或家族史(包括湿疹、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膜炎);

③血清IgE升高和/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和/或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过敏原IgE检测2级或2级以上阳性)

符合第1条,另外加第2条或第3条中任何一条即可诊断AD。

诊断采用不同的标准,可能有不同的诊断结局。

中国的皮肤科专家们更倾向于使用中国的更敏感的标准。

如果您怀疑宝宝患了特应性皮炎,可以找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再次诊治或者确诊,医生为您的宝宝诊断了AD以后,会告知您如何去照顾宝宝的起居、饮食,给您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这些内容,我也会在接下来的几天继续和大家分享:

“宝宝得了特应性皮炎应该怎么办?”

“特应性皮炎有哪些好的治疗方法”

欢迎大家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chunkangzhen.com/kzmj/7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