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公布患者男,因反复全身丘疹鳞屑

来源:临床皮肤科杂志

病例资料

患者男,42岁。因反复全身丘疹、鳞屑20余年,加重2年就诊。更多病例详情???患者男,42岁。因反复全身丘疹、鳞屑20余年,加重2年就诊

图1淋巴瘤样丘疹病患者面颈部、上肢、背部皮损

(面颈部(A)、上肢(B)、背部(C)散在分布紫红色丘疹、结节,部分丘疹顶端凹陷,未见明显坏死、结痂,部分皮损表面覆少许鳞屑)

图2淋巴瘤样丘疹病患者皮损组织病理像及免疫病理像

(A:皮肤真皮层见多灶性围血管、附属器淋巴样细胞浸润(HE染色×);B:细胞体积稍大,核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核仁不明显,偶见核分裂象,散在少量浆细胞(HE染色×);C:CD30(+)(SP法×))

答案公布

诊断淋巴瘤样丘疹病。治疗:予以甲氨蝶呤15mg每周1次皮下注射,外用卤米松治疗,3周后皮损基本消退,残留色素沉着斑。

病例讨论

近年,有学者倾向于将淋巴瘤样丘疹病(LyP)划分为4个组织亚型:A型最常见,表现为异形大CD30+淋巴样细胞呈楔形浸润,同时伴有大量的组织细胞、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B型在组织学上类似斑块期MF,可见脑回状核的非典型CD30+或CD30-小淋巴样细胞呈带状或结节状分布,缺乏炎性细胞,有亲表皮现象;C型表现为超过50%单纯、均一的大的非典型CD30+淋巴样细胞弥漫性或结节状浸润,炎症背景不明显;D型组织学上类似于原发性皮肤侵袭性亲表皮CD8+T细胞淋巴瘤,主要为小到中等大的非典型CD8+和CD30+淋巴样细胞浸润,有亲表皮现象。

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且有自愈倾向的丘疹、结节,组织病理学为CD30+的淋巴细胞围血管、附属器浸润,较大的淋巴细胞约占50%,诊断为LyPC型。LyPC型组织病理学表现与C-ALCL非常相似,两者皮损的免疫表型和基因型分析亦提示有相同的T细胞克隆%但C-ALCL的CD30+不典型细胞超过浸润细胞的75%,可有亲血管性,病变范围较LyP更深,常延伸到皮下脂肪,两者的区分主要靠临床表现,C-ALCL通常表现为发生在躯干的孤立或少量的直径2cm的结节、肿瘤或皮下肿块,常破溃、结痂,而LyP以反复出现的局部或全身性丘疹或结节为特征。LyP患者的丘疹、结节皮损亦可伴有中央坏死、结痂,此时需与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丘疹坏死性结核疹相鉴别,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较容易区分。

本病最常见亦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包括外用糖皮质激素、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PUVA)光化学疗法和低剂量甲氨蝶呤。单独或联合其他疗法外用糖皮质激素会加速皮损的消退,为疾病早期的首选药物。光疗亦是常见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大多数患者在紫外线照射后皮损快速缓解,但停止治疗后亦很快复发。甲氨蝶呤是最广泛使用的单药化疗方案,在最大的回顾性研究中,40例LyP患者给予甲氨蝶呤每周15~20mg皮下注射,间歇使用1~4周后,44%的患者无新发皮损,42%患者有少许发疹,停止治疗后,在随访的24~个月内有25%无复发,但治疗3年以上的10例患者中有5例出现了早期肝纤维化。此外,有报道使用干扰素(IFN)-α治疗有效且减少了其他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但需要维持治疗超过10~17个月才可控制复发。近来研究还发现,抗肿瘤药贝沙罗汀亦能有效治疗LyP,可作为备选药物。尽管以上治疗可使皮损减少或完全缓解,但停止治疗后易复发,考虑到药物不良反应及长期并发症,本病治疗原则为长期随访而非积极治疗。大部分LyP患者预后良好,但有10%~20%的成人患者可发展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蕈样肉芽肿、T细胞免疫母细胞淋巴瘤或霍奇金淋巴瘤,故需长期随访以监测疾病转归。

小编有话说:如果您对我们或对文章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欢迎留言~小编会及时与您沟通~谢谢!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chunkangzhen.com/kzmj/91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