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百姓健康》专版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1.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颊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2.重症病例表现
手足口病的重症病例早期具有以下特征:
①持续高热不退;体温超过38.5℃,或持续发热3天以上;
②精神差、呕吐、易激怒、肢体抖动、无力;
③呼吸、心率增快;
④出冷汗、四肢发凉,手指(脚趾)发绀;
⑤血压升高;
⑥血常规化验:白细胞计数升高;
⑦血糖升高。
重症病例早期识别很重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重症病医院住院治疗,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并针对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循环功能障碍,身体内环境发生紊乱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抢救治疗工作。
检查
末梢血白细胞:一般病例白细胞计数正常,重症病例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生化检查:部分病例可有轻度ALT、AST、CK-MB升高,重症病例血糖可升高。
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多(危重病例多核细胞可多于单核细胞),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病原学检查: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病毒。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IgM检测阳性。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在大规模流行时,尤其是注意观察口腔、手足部位的典型皮疹分布特点。诊断不困难。
鉴别诊断在发生时,须与疱疹性咽颊炎、水痘等鉴别:
1.疱疹性口炎
四季均可发病,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以散发病例为主。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及溃疡。但没有手、足部疱疹。
2.疱疹性咽颊炎
主要由柯萨奇病毒引起,患儿发热、咽痛,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疱疹破溃形成溃疡。病变在口腔后部;如扁桃体前部、软腭、悬雍垂,很少累及颊黏膜、舌、龈。不典型的患儿须做病原学及血清检查。
3、水痘:发热当天出疹,各期皮疹同时存在,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疹,呈向心性分布。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4、丘疹性荨麻疹:多有虫螨叮咬或食物过敏所致,梭性水肿型斑丘疹,中心有疱疹,摁之较硬,四肢或躯干分布,呈离心性,奇痒不结痂。
治疗
1.一般治疗
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主要为对症治疗。
(1)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口腔内疱疹及溃疡严重者,用康复新液含漱或涂患处,也可将思密达调成糊状于饭后用棉签敷在溃疡面上。
(3)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4)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5)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6)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7)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补充维生素B、C等。
2.合并治疗
(1)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血糖及胸片。
(2)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
(3)有颅内压增高者可给予甘露醇等脱水治疗,重症病例可酌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
(4)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5)维持血压稳定,必要时适当给予血管活性药物。
其他重症处理:如出现DIC、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应给予相应处理。
3.抗病毒药物
因为抗病毒药早期可用利巴韦林(病毒唑),也可应用中药制剂蒲地蓝口服液等。
(未完待续)
(文章来源: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李亚绒)
编辑:沫轩
审稿:葵
(以上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方删除)
李亚绒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