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口炎

小儿口腔黏膜的炎症,简称“口炎”(stomatitis),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单独发生,亦可继发于急性感染、腹泻、营养不良、久病体弱和维生素缺乏症等。可分为感染性口炎和非感染性口炎。前者包括细菌性口炎、坏死性龈口炎、病毒性口炎和真菌性口炎;后者包括创伤性口炎和过敏性口炎。

一、细菌性口炎

概述

膜性口炎:以球菌感染为多见,以口腔黏膜糜烂、溃疡伴假膜形成为特点,又称“假膜性口炎”或“球菌性口炎”。正常人口腔内存在一定数量的各种细菌,一般情况下不致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或滥用抗生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放化疗等,细菌生长活跃、毒力增加而发病,多见于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等感染,一般为混合感染。

临床表现

起病急、可有发热、咽痛、哭闹、烦躁、拒食、流涎等表现。唇内、舍、颊粘膜、咽部等部位,初起时黏膜充血水肿、继之出现大小不等的糜烂或溃疡,表面覆盖有黄白色假膜,光滑、致密、微高出黏膜表面,界限清楚,易用棉花拭去,留下溢血的创面,可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取假膜涂片检查,可发现大量细菌。全身症状轻者一周左右体温恢复正常,溃疡逐渐愈合,重者可出现脱水和酸中毒。

二、病毒性口炎

概述

在病毒性口炎中,以疱疹性口炎发病率最高。终年可以发生,以2~4月份最多,具有传染性,可群体发病。疱疹性口炎又称“疱疹性齿龈口炎”,以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染。发热、感冒、消化不良、疲劳等可为诱因,在卫生条件差的家庭和托儿所中容易传播。

临床表现

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多为原发。开始表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2~3天后口腔黏膜开始呈片状充血,后出现成簇的小水疱,水疱迅速破裂,形成表浅的小溃疡,小溃疡可融合成较大溃疡,表面有假膜覆盖,患儿常因疼痛而哭闹、拒食、流涎、多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本病为自限性,病程一般1~2周。疱底细胞、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试验可协助诊断。

三、真菌性口炎

概述

真菌性口炎又称“鹅口疮”:在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炎中以白色念珠菌致病力最强。白色念珠球菌在健康儿童的口腔里也可以发现,致病力弱,为条件致病菌,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使念珠菌感染日益增多。白色念珠菌感染多见于新生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

临床表现

特点是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边界清楚,状若铺雪,不易拭去,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响吃奶,无全身症状。重症则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头、食管、气管、肺等处,可伴低热、拒食、吞咽困难。取白膜少许放玻片上加10%氢氧化钠一滴,在显微镜下可见真菌和孢子。

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治疗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镇痛是关键

长按,识别







































山东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诊疗标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chunkangzhen.com/kzyy/2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