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蛛网膜囊肿为先天存在的,其内为正常脑脊液,不产生任何脑损害、不引起任何不适(症状),常为头部CT或MRI检查时无意发现,不需治疗干预。但蛛网膜囊肿容易被错误解读、或与身体某种不适无故联系,从而产生莫名恐慌,甚至冒险手术,导致脑损害。
建议:影像(CT或MRI)动态复查,每年检查1次,连续2-3年检查证实囊肿无增大,即可打消顾虑,安心生活、学习和工作。对极少数进行性增大、并出现脑神经压迫征象者则宜咨询脑外科专家,再审慎考虑治疗干预。
无功能垂体微腺瘤无功能垂体微腺瘤又叫偶发瘤,常为脑核磁(MRI)检查时有意或无意中发现。这种瘤真实发生率很高,据报道可达10-15%。因该微腺瘤无内分泌功能(不释放激素)、瘤体小不影响或压迫周围正常垂体腺,为无害良性肿瘤,且90%以上不会增长变大,可与人长期和平共处,不需治疗干预(手术)或伽玛刀治疗。
建议:每年MRI检查(稳定不变)和垂体激素检查(正常),连续2-3年均稳定,便可安心、放心。
婴幼儿硬膜下积液1岁以内的婴幼儿在头部CT检查中不少发现有薄层硬膜下积液(“脑外脑积水”),常见双额部对称存在,无占位效应(对脑组织无推压作用),不需治疗干预。这多为脑发育相对(颅骨)迟缓所致,并非出血所致。可咨询脑外科专家,排除硬膜下出血所致积液等(后者常有致病原因:出凝血功能异常、产道挤压损伤或外伤史;后者影像表现不同:常为单侧,积液较多,占位效应明显等;后者临床症状明显:多哭吵闹,食少易吐,睡眠不佳,前囟张力高等)。
建议:在保证充足睡眠和正常合理营养基础上,多带孩子玩耍活动、多听音乐、看动漫、亲近大自然和适度晒太阳等,增进感官刺激和肢体活动,促进大脑发育。一般1岁半到2岁后,大脑发育起来了,积液就慢慢消失了。孩子表现无明显异常,也不建议频繁CT复查!(已证实头部CT检查对3岁以内孩子大脑有一定影响)
脑局部缺陷或发育不全在不同年龄的影像检查中都可见到脑局部缺陷或发育不全,以儿童较多见,发生部位多在颞极、额底、小脑和胼胝体等处,无相应脑功能缺损或缺失,也无任何不适,无需治疗干预。但不少父母或自己仍然会有担心,容易相信“善意”建议去做脑细胞移植或修复手术。
建议:因为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相当长时间内,中枢神经(脑)缺失人为修复都难实现,千万不要去做无谓的尝试。
脑内脂肪瘤脑内脂肪为胚胎发育时期脂肪细胞异位存留于脑内所致,常见于松果体区和胼胝体及附近,生长极慢,很少产生脑功能损伤,也极少显著增大,因此无需治疗干预。
建议:因脂肪常将局部细小血管包裹其中,且与周围脑组织粘连紧密,安全全切除很困难、手术效果欠佳,不建议尝试手术。可每2-3年复查一次,影像动态观察其变化,证实其稳定,让自己放心。
无症状的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症状为癫痫发作,出血和局部神经功能损害等。约20-50%无任何症状。海绵状血管瘤没有明确的供血动脉,也缺乏引流静脉,可伴有静脉畸形。MRI是最佳的诊断评价工具(CM呈“爆米花”样改变)。
建议:无症状的海绵状血管瘤,多为头部影像(CT或MRI)检查时偶然发现,因对脑组织无损害,无需治疗干预。但有症状的,建议咨询脑外科医师后再审慎考虑治疗干预。
小的无症状脑膜瘤脑膜瘤起源于硬脑膜内层的蛛网膜帽细胞,是最常见的脑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40-60岁女性最多发。肿瘤绝大多数为良性,生长较缓慢,对无症状的小脑膜瘤(2cm),对脑长期无损害,不需治疗干预,尤其对于老年人。
建议:可每年行MRI检查,连续3年检查发现肿瘤确实生长缓慢,就大可放心;如观察中发现肿瘤增长显著,再考虑治疗干预也不迟。但对已引起明显症状(压迫脑神经、影响脑功能的)和瘤周存在明显水肿者,则宜找经验丰富的脑外科医师进一步诊疗(手术)。
单纯脑静脉畸形静脉为引流血管,其内压低,单纯脑静脉畸形为脑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单一静脉结构异常,其内压力不高、不会出血,也不会损害周围脑组织而产生相应症状,而且它还行使局部血液引流功能!不应视作异常。如给予不当治疗干预,反而导致脑损害(影响局部脑静脉血回流)。
建议:如果难以判断是否系单纯静脉畸形或为动静脉畸形或硬膜动静脉瘘,需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