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讲请到了宋坪老师和我们分享《从脏腑风湿角度探索皮损辨证》,从脏腑风湿理论出发,以风寒湿邪为始动因素,从肌表、肺表、胃肠表侵袭人体,伏于脏腑,每逢外感,引动伏邪,风寒湿邪蕴阻肌表,化火化毒化燥,将红、热、燥象视为继发病因,重新思考皮损辨证。从脏腑风湿角度探索皮肤病治疗当以透邪贯穿始终,后期加以扶正。且因皮肤科疾病病在皮肤、多兼瘙痒的特点决定以因势利导的汗法统领它法为治疗纲领;兼有胃肠表感邪则用渗湿、散寒之法驱邪外出。
关键词:脏腑风湿、皮损辨证
皮肤科疾病主要发生于皮肤及其附属器,多因局部正气不足,邪气结聚,气血凝聚而产生外部形症,又称为皮损。历代医家根据皮损形态特性,结合自己的临证心得,总结出辨证经验,散载于各自著作中[1]。这些散载的经验由后人集结梳理,形成较为完整的皮损辨证体系,为皮肤科临证提供直观、便捷的思路,已成为皮肤科重要的辨证方法之一。
1.皮损辨证广泛指导皮肤科临床
目前常用的皮损辨证,通常以取象比类法与临床经验相结合。例如,红色皮疹多辨证为热,渗出多辨证为湿,干燥多辨证为燥,瘙痒多辨证为风等。例如,带状疱疹可见水肿性红斑、红丘疹、水疱顺序出现,水肿性红斑辨证属热,丘疹色红者辨证为风热,水疱辨证为湿,所以带状疱疹多从火毒内蕴、湿热内蕴的角度治疗[2]。
玫瑰糠疹以覆有细小糠状鳞屑的红斑为特征,辨证为热盛生风,临床上根据病程和皮损多从疏风清热,解毒凉血的角度治疗[3]。银屑病以红斑丘疹上覆层状鳞屑为特征,近代医家根据皮损的颜色和形态分别从血热、血燥、血瘀立论[5],针对不同证型分别采用清热凉血、养血润燥、活血化瘀方法治疗。特应性皮炎以湿疹样多形性损害为主,瘙痒剧烈,因此多按湿疹辨证,在皮损急性渗出期从湿从热治疗,在慢性干燥期从燥从风治疗[4]。
采用上述皮损辨证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然而仍有一些难治性疾病,病情反复发作且收效甚微。因此,能否重新思索皮损的辨证治疗思路,从新的视角探索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呢?
2.从脏腑风湿理论探讨皮肤病病因病机
脏腑风湿理论,指风寒湿等外邪自表而里侵袭人体,盘踞不去,脏腑内虚,形成伏邪,每遇外感发作或加重的一类疾病,治疗上以透邪外出为重要治法。
脏腑风湿的基础病因为风寒湿邪袭表,热、火、瘀、毒是继发性病因,也是一种态[6]。脏腑风湿概念的提出,对内科疾病的辨证治疗,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也为反复发作的皮肤科疾病提供了新的辨治思路。其基础病因和继发病因的提出,让我们重新思考皮肤病的病因病机。
2.1外邪从三种途径侵袭
肌表、肺表、胃肠表等皮肤黏膜均为人体之表,卫气循行其间。此三处相互关联,均为人体抵御外邪的屏障,风寒湿邪可从此三表侵袭人体[7]。
第一从肌表。皮肤覆于体表,与外界直接接触,也是抵御邪气的屏障。《素问?皮部论》曰:“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8]表明了邪气入里,留驻脏腑的过程。
第二从肺表。万友生先生认为:“伤寒之邪……也可以上从口鼻而直入肺胃。”灰尘、尘螨等吸入性过敏源,常常经肺表引动伏邪,诱发哮喘以及过敏性皮肤病[9]。
第三从胃肠表。过食生冷肥甘、腥膻发物,其人素虚,卫气不得驱邪外出,则由胃肠表直中脏腑,伏于脏腑,每外遇风寒湿邪或食生冷肥甘之味,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怫郁于皮毛腠理之间,反复发作。因此临床上常可见到因为饮食不节导致皮肤病发生或者加重。
2.2致病邪气以风寒湿邪为主
风为百病之长,易兼夹他气致病。“风气相博,风强则为瘾疹”阐明了荨麻疹发病因素不离风邪。风邪易兼夹寒邪致病,寻常型银屑病具有冬重夏轻的特点,且感受风寒也可诱发病情加重,考虑风寒邪气为其致病的始动因素。
风邪还可兼夹湿邪致病,如结节性痒疹多为风湿邪气外舍肌肤,内蕴脏腑,结聚肤腠所致。此外,饮食不节可导致风寒湿邪从胃肠表侵袭,所蕴生之痰湿也可导致皮肤病的发生。例如特应性皮炎的发生,是由于母体怀孕期间过食生冷油腻发物,导致风寒湿邪自胃肠表侵袭母体,胎儿秉受母体之气,复食腥膻发物或复感风寒湿邪而发。此外,若气血虚弱,内生伏风,复感外风也可导致疾病,湿疹、单纯性皮肤瘙痒症之血虚风燥证均属此列。这些疾病的反复发作,均不离风寒湿邪,所以致病邪气以风寒湿邪为主。此外,许多风寒湿邪导致的皮损均瘙痒无度,经曰:“风盛则痒”,正如《伤寒论》第23条“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10]所言,究其原因为风寒湿邪蕴阻肌表,阳气不得外达,怫郁而痒。
3.从脏腑风湿理论思考皮损辨证
治病必求与本,在皮损辨证中,亦要考虑皮损产生的始动因素。“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8],《素问?皮部论》曰:“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8]说明红色皮损亦可由风寒邪气导致。《伤寒论》第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肉上粟起。”[10]可见风寒束表卫阳郁闭可形成丘疹。《金匮要略?痉湿暍脉证治第二》曰:“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11]湿为阴邪,本不发热,其性黏滞,阻于肌表,卫气不行,郁而化热,亦可出现发热表现。
3.1红色皮疹可能是寒包火
临床上见到红色斑片,抚之灼热,往往辨证为热。例如银屑病可见多种形态的红色丘疹或斑丘疹,皮温升高,上覆厚层白色鳞屑。针对其红色皮损特征,近代医家多从血热论治[5],以清热凉血解毒为主。然而探究银屑病发病根本,皮损往往冬重夏轻,常于外感风寒邪气后诱发加重,出汗后症状减轻,其核心病机为风寒邪气郁闭玄府,局部气机阻滞,阳气怫郁化热化毒,燔灼气血津液,阻塞经络血脉,呈现红斑块,热盛生风则见鳞屑。可见,虽然银屑病表现以红斑鳞屑为主,其辨证却非单纯热邪,其始动因素当为风寒,而热、湿、瘀、燥等,均为进一步的病理变化。治疗时,在原有方剂基础上加入祛风散寒、开通玄府药物,临床取得良好疗效[12]。
3.2水疱渗出与寒湿束于胃肠有关
湿疹急性期可见对称性分布的红色丘疹或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伴剧烈瘙痒。部分患者有进食鱼虾海鲜或者生冷肥甘诱因。朱仁康老先生强调湿疹治疗要注重调养脾胃。临床上见到部分湿疹患者生活环境阴冷潮湿、喜食生冷肥甘,舌质淡胖,舌苔白腻。细究之,此因风寒湿邪束于胃肠表,寒湿蕴阻,生痰化热,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怫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发为湿疹。治疗时,不仅要注重清热除湿,更要强调健脾利湿,以除胃肠邪气。朱仁康老中医创立了化湿汤,以苍术、陈皮、茯苓健脾利湿,泽泻利水渗湿,炒谷芽、炒麦芽健脾消食,六一散清热利湿,对于饮食不节的湿疹患者有良好疗效。
3.3干燥皮疹可能是痰湿阻滞
特应性皮炎是遗传过敏性皮肤病,病程中相继出现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皮损表现,瘙痒无度,反复发作。其治疗多内从心脾论治,外从风、湿、热邪出发[4]。脏腑风湿理论为该病的病因病机提供了新的思路。患儿母体怀娠之时恣食肥甘厚味,腥膻发物,痰湿之邪从胃肠表直入脏腑,痰湿蕴结,遗于胎儿。患儿每食肥甘厚味、腥膻发物或外受风寒湿邪,则会引动伏邪而发病。早期可以见到风寒湿邪蕴阻肌肤,阳气怫郁产生的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后期则因痰湿阻滞伤阴耗液,营卫不和,津液不行导致皮肤干燥。治疗除滋阴润燥、祛风止痒外还要健脾祛湿化痰。一些临床医师应用健脾消导法、健脾祛风法进行临床观察,从胃肠表驱邪,收效明显[4]。
综上,对于某些皮肤病来说,皮损之红、干表现为热为燥,但热与燥均为疾病的阶段产物,而不是始动因素。风寒湿邪作为始动因素,侵犯人体后正邪相争,羁留不去,郁而化热化燥。在治疗时,若仅仅考虑当下状态,清热润燥,则难以获得满意疗效。同理,对于皮肤表面的损害,也要考虑到其邪气入侵途径有皮肤、胃肠及肺等多种渠道。
4.从脏腑风湿理论探索皮肤病治疗
脏腑风湿疾病在治疗过程中,时时考虑发病的初始因素,以透散伏邪贯穿治疗始终,后期加用扶正药物。可用升散、清上、透表、发汗、散寒、逐风、渗湿之法[6],这与皮肤科的用药思路十分相似。
透邪应由表而出,可以发汗、透表、逐风之法从肌表透邪而出,常用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麻桂各半汤、荆防败毒散等;肺主皮毛,故肺表透邪方法与肌表大致相同;也可用散寒、渗湿、升散法从胃肠表透邪而出,常用方剂有平胃散、除湿胃苓汤、化湿汤等。另外,风湿蕴表者可用麻黄加术汤解表散寒除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内清湿热,外解风寒;阳气不足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温阳益气发汗;日久血虚生风者可辨证加用当归饮子养血祛风[17]。
综上所述,从脏腑风湿理论思考皮肤损害,是结合疾病发生的全过程来思索皮肤病辨证,为临床上治疗顽固性皮肤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刘爱民.皮损辨治述要[J].光明中医,(06):52-56.
[2]庄贺,高媛媛,侯王君,等.带状疱疹用药规律研究[J].中医学报,(09):-.
[3]周煜,刘红霞.中医药治疗玫瑰糠疹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33(9):-.
[4]徐淼,宋瑜.特应性皮炎的中医内治法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04):-.
[5]尚俊良,徐佳,王莒生,等.银屑病中医研究概述[J].中医杂志,(22):-.
[6]仝小林,刘文科,田佳星.论脏腑风湿[J].中医杂志,(07):-.
[7]强兴,吴谦,陈萌.论肺胃肠为人之表[J].国医论坛,(02):9-11.
[8]黄帝内经素问[M].人民卫生出版社,:.
[9]伏邪[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01):26.
[10]张仲景.伤寒论[M].年8月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1]张仲景.金匮要略[M].人民卫生出版社.
[12]宋坪,吴志奎,邹忆怀.银屑病中医辨证治疗及开玄解毒新思路探索[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6(12):90-91.
[13]刘爱民,胡秀云.加减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湿疹的新思路与临床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04):-.
[14]旷燕飞,杨志波,曾碧君.湿疹中医临床证候分型及用药情况的文献调研分析[J].中医药导报,(12):84-86.
[15]刘爱民,代淑芳.慢性荨麻疹中医证候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7(4):-.
[16]郑丰杰,吴若菡,刘妙.论汗法辨治皮肤瘙痒[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03):-.
[17]赵平安.浅谈从湿论治皮肤病[J].中医药信息,,28(3):10-11.
[18]王军利.散寒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主讲人简介
宋坪
女,46岁,博士。
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国际合作处处长,
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介绍
从事中医皮肤科临床工作20年余,
国际合作交流、科研管理等行政工作6年。
长期坚持临床一线,
秉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传承挖掘创新,
发表学术论文61篇,
主持各级科研课题21项。
曾获得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巾帼建国标兵称号。
“维新讲坛”精彩回顾
周毅德:浅谈湿热眩晕证临床体会
朱向东:辨病与辨证的临床验案举隅(上)
朱向东:辨病与辨证的临床验案举隅(下)
邵建柱:浅谈三伏饮春夏通阳法在痹证中的应用
?版权声明:本讲为团队原创文章,由维新医鉴编辑排版,未经允许不可使用。如需转载,请联系糖果(TCMD_ZYT)授权转发。
?投稿邮箱:tg
weixintcm.org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