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原文记载:
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麻杏石甘汤为麻黄汤的变方,去桂枝易石膏而成。为太阳伤寒汗下后,身无大热,汗出而喘所设。凡邪气入里,化热壅闭于肺所致咳喘,服之皆有良效。方中麻黄辛温,宣肺平喘;石膏甘寒,清泄里热,麻黄配石膏,宣肺定喘而泄热。杏仁降肺气,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综观药虽四味,配伍严谨,用量亦经斟酌,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杂病,只要辨证准确,临床症见邪热壅肺者,均可应用麻杏石甘汤治疗。2麻杏石甘汤的现代应用麻杏石甘汤的基本病机为邪热壅肺或曰邪热迫肺,从临床使用来看,麻杏石甘汤不仅为经方大家所喜用,也被后世温病学家选为辛凉疏泄卫表的经典方剂。不管临床表现是肺炎、支气管炎、鼻炎还是皮炎,只要符合肺经郁热内闭,肺气不宣的病机特点,就可以使用,一般均有显著的疗效。
1病例一:非典型性肺炎
此病人是湖北省的第一例非典病人张某,其肺炎进展特别快,在近十天的时间里就出现了肺部大片的弥漫实变;血象非常高,白细胞达4万左右;但临床症状不是很重,发热38.9℃,有汗不多,有干咳和轻度喘憋等症状。采用麻杏石甘汤加金银花、白茅根各30克,生石膏60克,一周病情基本好转,巩固一周痊愈。
2病例二:小儿毛细支气管肺炎
前一段时间,我(此医案中指黄煌教授本人)在南京状元楼大酒店参加经方年会,一位外地会议代表求助,说她的孩子咳喘发热,医院急诊室诊断为毛细支气管肺炎,嘱立即住院,否则有生命危险。问我能否不住院改吃中药?我说可以。医院抱来酒店。孩子不满周岁,大头大脸,营养状况好,但不时咳嗽,出汗很多,不断哭闹。
我立即判为麻杏石甘汤证,当即处方:生麻黄10克,生石膏50克,杏仁15克,生甘草10克。让药房急煎成毫升,嘱每次服2~3汤匙,2小时一次。
孩子家长傍晚取到药,到晚上九点多时,我收到短信反馈,说孩子服药两次后咳喘好转,已经安然入睡。第二天下午,孩子抱来会场,小家伙已神气活现。
3病例三:支气管炎
余师在厦门诊治过一个确诊为急性支气管炎的病人,病人在感冒后出现了持续性发热不退,咳嗽剧烈,咳声急粗,干咳痰少,右脉浮滑带弦数,左脉也浮弦滑,口苦口干,食欲不振。余师辩证为麻杏石甘汤证兼柴胡黄芩证,只服药一天,发热咳嗽等症状当天就有明显好转。
从上述医案可以看出,麻杏石甘汤证包括了“表热里寒”、“风热犯肺”、“痰热壅肺”和“邪热壅肺”4个证型,拓宽了经方的辨证思路。现代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疾病:
1.发热和咳喘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病毒性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性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流行性感冒、肺脓肿、百日咳、流行性脑炎等。
2.五官科疾病。如化脓性鼻窦炎、鼻衄、化脓性中耳炎、化脓性扁桃体炎、暴发性结膜炎、角膜溃疡等。
3.皮肤科疾病。如泛发性牛皮藓、荨麻疹、玫瑰糠疹等。
4.其他疾病。如急性尿道炎、痔疮、睾丸炎、术后尿潴留等也有运用本方的时候。
麻杏石甘汤在防治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应用
1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做好今冬明春流行性感冒医疗工作的通知》,并向各级医疗机构下发《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年版)》,方案中明确提到对于热毒袭肺证患者可采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方进行治疗。而对于目前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各有关医疗机构要在医疗救治工作中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加强中西医结合,建立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促进医疗救治取得良好效果。在此前公布的第三版诊疗方案中,针对邪热壅肺证患者推荐处方麻杏石甘汤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清热解毒、宣肺透邪之功效。而在各省公布的中医药治疗方案中,包括广东、四川、湖南、陕西等省市均推荐应用麻杏石甘汤进行治疗。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