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病(mycosis)是由真菌(fungus)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真核细胞生物,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叶绿素,以寄生和腐生方式吸取营养,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真菌的基本形态是单细胞个体(孢子)和多细胞丝状体(菌丝)。全世界已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其中绝大多数对人类无害,只有少数真菌(据报道约余种)可引起人类疾病。真菌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为温度22~36°C,湿度95%~%,pH5~6.5。真菌不耐热,°C时大部分真菌在短时间内死亡,但低温条件下可长期存活,紫外线和X射线均不能杀死真菌,甲醛、苯酚、碘酊和过氧乙酸等化学消毒剂均能迅速杀灭真菌。
根据菌落形态的不同,真菌可分为酵母菌(yeast)和霉菌(mould)两大类,前者菌落呈乳酪样,由孢子和芽生孢子组成;后者菌落呈毛样,由菌丝组成,故又称为丝状真菌。有的致病真菌在自然界或25°C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组织中或在37°C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称为双相真菌。
感染人类的真菌主要来自外界环境,感染途径可通过接触、吸入或食入而致病。少数真菌可直接致病,而多数真菌则在一定条件下致病,称为条件致病菌。根据真菌入侵组织深浅的不同,临床上把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浅部真菌主要指皮肤癣菌(dermatophyte),包括毛癣菌属(tichophyton)、小孢子菌属(mieros-porum)和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其共同特点是亲角质蛋白,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毛发、甲板,引起的感染统称为皮肤癣菌病(dratopytosis),简称癣(tinea)。浅部真菌病按发病部位命名(如头癣、体癣、股癣、手癣和足癣等),少数按皮损形态命名,如叠瓦癣、花斑糠疹等。
深部真菌病一般按致病菌名称命名(如着色芽生菌病念珠菌病等)。深部真菌多为条件致病菌,易侵犯免疫力低下者,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器官移植,各种导管和插管技术的开展、艾滋病感染者的增多,条件致病菌感染也不断增加,同时还发现了许多新的致病菌种。
真菌病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其结果具有诊断价值;分子生物学技术也已用于真菌菌种鉴定和某些深部真菌病的早期诊断;极少数深部真菌目前人工培养尚不成功,其诊断主要依靠在组织病理学检查中发现致病真菌。
电子教材
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诊断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传染病种症状体征实践技能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急症处理急诊与灾难医学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老年护理实践指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