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需要治疗吗?
手足口病通常是一种轻微的临床综合征,症状和体征通常可在7~10日内完全消退。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非常良性的疾病,极少见并发症发生,通常在5~7天内恢复。
对于肠道病毒没有特效的抗病毒治疗可用,治疗措施主要是支持和对症治疗。确保患儿摄入足够的液体很重要,以免脱水;冷的食物(如棒冰和冰激凌)有助于缓解口腔或咽部疼痛;软的食物(如布丁和果冻)可能更容易吞咽。
对于不能充分饮水来维持水合的儿童,应住院进行胃肠外液体治疗。重症或有并发症的儿童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对于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通常不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有哪些预防措施吗?
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
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特别提醒家长:如果您的孩子患有手足口病,在他/她生病的第1周内请不要让他/她接近其他人。
宋红梅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医院儿科主任。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委员会常委、儿童用药委员会主任委员、免疫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风湿免疫学组组长;卫计委临床合理用药专家组副组长;《中华儿科杂志》副总编以及多个专业杂志的编委和审稿专家。研究方向为儿童风湿免疫性疾病,主持或参加多项科研基金,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百余篇。
东单九号院
面向大众普及的医学资讯
来自东单三条九号的校友
手足口病是一种以口腔和咽部黏膜、手掌、足底的疱疹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同样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咽部疱疹和发热为特征性表现的疾病即为疱疹性咽峡炎,其与手足口的区别主要是没有手掌或足底的疱疹。
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A71型是最常与手足口病相关的血清型,也是大多数手足口病大暴发的元凶,重型手足口多为肠道病毒A71型感染。与疱疹性咽峡炎有关的主要肠道病毒血清型为柯萨奇病毒A1-6、8、10和22型。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其主要通过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在手足口病病例中,病毒还可通过水疱液传播。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
有多种肠道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其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1.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2.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阳性。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2)呼吸系统表现并发肺水肿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并发心肌炎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在大规模流行时,尤其是口腔、手足部位的典型皮疹分布特点。诊断不困难。
鉴别诊断散在发生时,须与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
1.单纯疱疹性口炎
四季均可发病,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以散发病例为主。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及溃疡。但没有手、足部疱疹。
2.疱疹性咽颊炎
主要由柯萨奇病毒引起,患儿发热、咽痛,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疱疹破溃形成溃疡。病变在口腔后部;如扁桃体前部、软腭、悬雍垂,很少累及颊黏膜、舌、龈。不典型的患儿须做病原学及血清检查。
治疗1.一般治疗
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主要为对症治疗。
(1)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
(3)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4)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5)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6)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补充维生素B、C等。
2.合并治疗
(1)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血糖及胸片。
(2)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
(3)有颅内压增高者给予相应处理。
(4)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5)维持血压稳定。
其他重症处理:如出现DIC、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应给予相应处理。
3.抗病毒药物
因为抗病毒药一般在发病24小时到48小时前使用才是最佳的。而往往我们确诊手足口病的时候,都已经过了最有效的治疗阶段,现在也不提倡用抗病毒的药物。
预防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患儿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6.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7.托幼单位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8.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以夏秋季多见,常见于4~9月份,但是四季均可发病。地域分布极为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托、幼机构易发生集体感染。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通常为3~5日,但也有2~7日的报道;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斑丘疹、疱疹;重症病例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患儿口腔中的疱疹疼痛很明显,因为小婴幼儿不能主诉疼痛所以主要表现为拒绝进食。部分患儿可有前驱症状,包括发热、易激怒、腹痛、呕吐和腹泻等。
重症患儿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特别是1岁以内)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医院就诊:
持续高热不退
精神差、呕吐、肢体肌阵挛,肢体无力、抽搐
呼吸、心率增快
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高血压或低血压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高血糖
”疱疹性咽峡炎的平均潜伏期为3~5日,变化范围为1~10日。典型表现为突发高热,有时发热可高达40℃以上,并可能伴有抽搐。在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婴儿和年幼儿童中,常表现为厌食、呕吐和易激怒/易激惹,年龄较大的儿童可能也会诉不适、头痛、咽喉痛、吞咽困难和腹痛。
来源:
东单九号院宋红梅
栏目
养生保健,文化旅行,商界故事,心理学
武术,舞蹈,音乐,运动,装备
英语,韩语,日语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