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三高对健康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三高”症(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脂血)问题渐渐显露,身体各部位功能紊乱,给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对慢性病患者更是雪上加霜。那么,这些问题是怎样形成,对身体健康带来哪些影响呢?又有哪些预防和控制措施?请随同我们一起了解,希望能为您的健康生活提供一些帮助。

一、肥胖

肥胖本身并不致命,但由肥胖所带来的、容易并发的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却真正会减少寿命。因此,我们既反对盲目减肥,也不提倡“养膘蓄脂”,而应当尽力使肥瘦适中。也就是说,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推算出自己的理想体重,然后通过饮食、运动等措施,将自己的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才能保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也才能真正地健康长寿。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肥胖并不是福,而是祸。肥胖至少有以下几个“祸点”。第一,造成体态笨重,活动不便,心理障碍;第二,衣食住行花费增加;第三,带来种种致命性的疾病,甚至造成早亡。其中,肥胖最多的危害是可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比如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紊乱、冠心病、恶性肿瘤等,这些疾病都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

★肥胖会带来哪些危害?

1.导致血脂异常

  肥胖者,特别是腹型肥胖者比普通人更容易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异常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反而降低。肥胖者容易患高脂血症的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可能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进食脂肪多,二是体内脂肪储存多,三是高胰岛素血症可增高血脂,四是血脂的清除有问题。

2.增加脑血管病变

  肥胖者容易患高血压、血脂紊乱及糖尿病,而有高血压、血脂紊乱和糖尿病的肥胖者,大脑更容易出问题。首先,这种人容易发生大脑动脉粥样硬化,他们的大脑血管又硬又脆,容易在高血压的作用下发生破裂,引起危险的脑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其次,肥胖者血液中的组织纤溶激活抑制因子也比普通人高,这种因子使血栓一旦生成,就难以溶解,所以肥胖者容易发生脑血栓,也就是脑梗死。

3.增加患高血压的概率

  肥胖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在40—50岁的肥胖者中,高血压的发生几率要比非肥胖者高50%。一个中度肥胖的人,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是体重正常者的5倍多,是轻度肥胖者的2倍多。

4.增加心脏负荷

  有人发现,肥胖者心绞痛和猝死的发生率提高了4倍。这说明肥胖肯定会增加心脏的负担,造成心脏损害。正常人体的心脏就像一个水泵,不停地收缩和舒张,维持着血液的循环流动。肥胖者由于血液中储存了过多的脂肪,所以血液总量也相应地增加了很多,心脏就会相应地增加收缩的力量。当心脏不堪重负时,它就无法再有效地泵血,就造成血液积聚在心血管系统的状态,重者甚至出现明显的心功能衰竭。

5.导致脂肪肝

  大约有一半的肥胖者患有脂肪肝。肝脏是合成甘油三酯的场所,然而肝内并没有多少多余空间来储存它。在肥胖者体内甘油三酯合成与转运之间的平衡发生了失调,肥胖者的脂肪酸摄入多,所以肝脏合成的甘油三酯也多。大量的甘油三酯堆积在肝脏内.结果形成了脂肪肝。

6.增加糖尿病风险

  肥胖是发生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在2型糖尿病病人中,80%都是肥胖者。而且,发生肥胖的时间越长,患糖尿病的几率就越大。

7.引起骨关节疾病

  肥胖可能引起的骨关节疾病主要有三种:骨性关节炎、糖尿病性骨关节病和痛风性骨关节病。其中发生最多、危害最多的是骨性关节炎。肥胖引起的骨性关节炎主要影响膝关节,其次可影响髋关节及手指关节等。

8.肥胖者易患癌症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肥胖妇女更容易患子宫内膜癌和绝经后乳腺癌,肥胖男性则更容易患前列腺癌;而且只要是肥胖者,无论男女都更容易患结肠癌及直肠癌。肥胖的程度越严重,上面几种癌症的患病率就越高。

怎样才算是肥胖?

  衡量肥胖的方法有几种。最常用的、最简单也是最安全的是体重指数(BMI),BMI是与体内脂肪总量密切相关的指标,主要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

BMI=体重(公斤)/身高(米2)。如果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

BMI和标准的确定是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得出的,BMI超过24时,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

  衡量肥胖的另一个指标是腰围。腰围是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的综合指标,单纯腰围大的人称之为腹型肥胖、苹果型肥胖,亚洲人倾向于腹型肥胖,而男性也容易发生腹型肥胖。女性脂肪易堆积于臀部和大腿,称为梨形肥胖。由于内脏脂肪比皮下脂肪更容易引起高脂血、2型糖尿病、冠心病等,因此要求将腰围控制在正常范围。

男性正常腰围应≤85厘米(2.55尺),女性腰围应≤80厘米,超过此值,患各种疾病的危险性均增加。还有一个方法是直接测定体内脂肪含量,有水下称重法、双光子密度仪等,由于测定方法复杂而昂贵,又不方便,不被普遍使用。医院内用的是生物电阻抗法,测量方法相对简单,男性正常值为12%-20%,≥25%为肥胖,女性正常值为20%-30%,≥33%为肥胖。

  无论男女,脂肪沉积于躯体上部者,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率增高,腰(经脐周径)/臀(最大处周径)比例大于1者(男)或0.8(女性)者,缺血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发病率增高。其发病的理论基础是腹部脂肪活性高于臀腿部脂肪的活性,大量的腹部脂肪酸经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导致各种相关疾病。

  脂肪堆积对人体形态美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总的来说全身肥胖给人的印象是臃肿、行动迟缓。局部脂肪堆积则会产生各种难看形态:

  堆积在腹部可以形成凸肚、将军肚、啤酒肚;堆积在腰部则形成“水桶腰”;堆积在臀部两侧,则形成“葫芦臀”;堆积在臀下部则形成“坠臀”;堆积在大腿髋关节周围则形成“马裤腿”;堆积在大腿内侧则形成“烧裆裤”;堆积在下腹至后腰形成“游泳圈”;堆积在背部则形成“熊背”;堆积在上臂则形成“浪荡臂”;堆积在颌颈部则形成“双下巴”。

老年人肥胖对身体有何影响?

  肥胖对健康的危害可谓人所共知,它能加速动脉硬化,增加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缩短人均寿命,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来说,过于肥胖更是危害极大。

“老来瘦”有老来瘦的麻烦

  专家认为,虽然过度肥胖确实多数伴有疾病,但不能简单地说胖就不好。人到中老年以后由于新陈代谢发生改变,活动量减小,脂肪消耗量减少,稍微胖一些也是正常现象。情志开朗,家务负担减轻及社会责任变小,出现“心宽体胖”,只要不是过分肥胖,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人到中老年以后如果身体太瘦,一定要查明原因。老年人对胖与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过于肥胖不利健康,但老来过瘦也不好,如果为了求得“老来瘦”而过分节制饮食,那就更不明智了。

  事实上,老年人倒是适当胖点比瘦好。老年体瘦者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各种生理功能都比正常老人低,体质相对较弱,对饥饿和劳累的耐受能力差,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感觉精神不振,易出现疲劳和头晕目眩的现象。如果再遇到突发事件或生活及自然环境的强烈变化等情况,一般难以适应。

  老年体瘦者,由于皮肤变薄和干枯,皮脂腺分泌减少,患老年性糠疹、皮肤角化症、皮肤瘙痒症等老年性皮肤病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瘦弱的老人免疫功能往往低下,对病毒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较弱,容易患感冒、发热、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呼吸道疾病及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肠炎等消化道疾病。此外,瘦人由于体内贮存的能量物质很少,一旦患病,往往经不起疾病尤其是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折磨,使疾病痊愈的时间延长。

“老来胖”有老来胖的益处

  《美国老年学会杂志》曾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70岁以上的老年人没有太多理由要减肥,只要不是久坐的生活方式,稍胖还可以长寿。研究人员富立克博士等,对70岁以上的超重老年人随访10年结果证实,他们比正常体重老年人的死亡危险低13%。富立克博士指出,除非因超重导致糖尿病或骨关节炎发生或恶化,没有太多理由要求70多岁的老年人减肥,老年人受惠于额外的体重。另有多达24项观察研究表明,80岁以上的人有一些额外脂肪是有益的。

  加拿大研究人员也曾调查了名男性和名女性,分析数据包括其体重指数、腰围、臀围以及腰与臀部的比例等。结果发现,对18岁至64岁的人来说,身体超重会增加早亡风险;但对65岁以上的人来说,体重低于平均水平反而会增加死亡风险,女性尤为明显。

肥胖咋样合理健康减肥?

  合理健康减肥,首先要了解导致肥胖的原因:原因其实是很简单.就是基础代谢率低.身体活动少,脂肪细胞数增多.从科学角度说,.肥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所摄取的热量高于身体消耗的热量.而造成热量摄取的消耗不平衡的,因素则错综复杂.除了饮食不当,还包含有先天性遗传.生理或心理因素,生活和社会环境等等。

1、饮食方面.不平衡造成的,我们大量摄取的精制食品.如汉堡.薯条.炸鸡.卤味.甜味.可乐.珍珠奶茶等.基本上都是欠缺蛋白质.、基本油酸.、胺基酸.、维生素B族及矿物质的食品.;身体需要足够营养和维生素B族才能分解食物.若吃进去的食物无法消化.累积在肠内,就会导致体重增加.

2、由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失常,经常感觉饥饿,大量进食,造成肥胖。

3、生理作用,男子到中年以后和女性到了绝经期后,由于各种生理功能减退、体力活动减少,随着年纪渐长,以及激素分泌的改变,更年期男子、妇女比年轻时期更容易发胖。

4、研究发现,跟先天性遗传有关,父母亲如果都是体重超重的胖子,其子女肥胖的几率高达百分之二十。即使父母的体型适宜,其子女仍有可能因为后天的营养过剩、好吃少动而成为胖子。在晚上(半夜)进食更容易将过多的营养停留在体内,长期如此,就会造成肥胖。

  合理健康减肥,就是要使身体的新陈代谢恢复正常的动作,使身体各个部位达到和谐和平衡

要提供给身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在日常生活中以素食为主,少吃肉类,禁食糖类和高脂肪类,午餐可吃肉类,晚餐不吃或少吃,每天最好餐前吃1-2个苹果、梨、香蕉等,饭后不要吃(1小时后可吃)要做到一天三餐的平衡摄取,但要限量,特别是晚餐吃个七八成饱,最好记着裤带吃饭,这样有限量。这样供足身体所需的营养平衡,才能供给身体每日的消耗.并要协助分解多余的食物和排毒。

每天做到给身体充足的水份.而且要选择好水.对水的选择也是很关键的.要以凉白开为主,才能将毒素排出体外.还要养成一天有一次排便习贯,将废物排出体外,在这个环节上不但对减肥起到好效果.还可以养颜美容。

适量的运动也是减肥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你能每天做一些可以增加新陈代谢功能的运动.如快走或慢跑30分钟以上或者跳上1-2小时舞,不仅可以促进热量的消耗.也可以减少脂肪的累积。

体重严重超重的,而且要求快速减肥者,可选些合理产品,但要多喝白开水,更好排泄毒素。

  最后要把以上方法当成一种习惯,坚持下去,这样才能合理健康减肥,使身体自然能恢复到轻盈健美的体态。

二、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脂血

“三高症”是指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它们是现代社会所派生出来的“富贵病”,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相互关联。如:糖尿病人很容易同时患上高血压或高血脂症,而高血脂又是动脉硬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动脉硬化患者血管弹性差加剧血压升高。所以,出现这三种疾患中的任何一种,后期都易形成了“三高症”。高血压病是当代最常见的流行病之一,早期高血压病人可表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眼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手脚麻木、疲乏无力、易烦躁等症状,这些症状多为高级神经功能失调所致,其轻重与血压增高程度可不一致。最常见的高血糖症是糖尿病。高血脂是指血中胆固醇或甘油三酯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

由于长时间饮食习惯问题,饮食中脂类过多,醇类过多。同时又没有合理的运动促进脂类醇类的代谢,导致体内脂类醇类物质逐渐增多,掺杂在血液中,使毛细血管堵塞,随着时间的推移,脂类醇类物质容易和体内游离的矿物质离子结合,形成血栓。血栓容易在血管的拐角处,或者瓶颈处堆积,钙化。同时血栓越来越多,使血管直径缩小。心脏为了保持足够的供血量,就增加血压,造成高血压疾病。如果血压过高,可能导致血管崩裂,于是产生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如果由于堵塞供血不足,即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在中国人的十大死亡原因中,与代谢疾病相关的死亡率就高达35.7%,与“三高”相关的死亡人数也占总死亡人数的2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改变,被称为“富贵病”的“三高症”(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已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也是人们健康的“无声凶煞”!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形成“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

  高血脂可以引起血管栓塞;高血压可以引起脑出血和脑血管破裂;高血糖可以引起糖尿病。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明确提出,防止心血管病的第一道防线就是减少“三高”和控制“三高”。

(一) 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当代最常见的流行病之一,早期高血压病人可表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眼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手脚麻木、疲乏无力、易烦躁等症状,这些症状多为高级神经功能失调所致,其轻重与血压增高程度可不一致。

  后期血压常持续在较高水平,并伴有脑、心、肾等器官受损的表现。这些器官受损可以是高血压直接损害造成的,也可以是间接地通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产生而造成的。这些器官受损的早期可无症状,最后导致功能障碍,甚至发生衰竭。

高血压的控制目标值

1、原则上应将血压将到者能最大耐受的水平,目前一般主张血压控制目标值至少小于/90mmHg。

2、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者,血压控制目标值应小于/80mmHg?br/3、根据临床试验已获得的证据,老年收缩期性高血压的降压目标水平,收缩压-mmHg,舒张压小于90mmHg但不应低于65-70mmHg。

高血压的治疗对象

1、高血压2级(血压等于或大于mmHg)或以上患者。

2、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已有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患者。

3、凡血压持续6个月以上,改善生活行为后仍未获得有效控制者。

4、从心血管危险分层的角度,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必须使用降压药物强化治疗。

(二) 高血糖

  最常见的高血糖症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生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素代谢异常。此病可引起多种并发症,严重时可以引起全身性疾病,使人致残、致盲,甚至致死。糖尿病的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下降。高血糖病人要注意控制饮食,低糖低盐,加强锻炼,如果过段时间再查血糖还是高,也应考虑用降血糖的药。

  提起糖尿病必然会令人想到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的三高症状,但是即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不高也不能大意。其实想对于血糖不高而言,血糖不稳更为紧要,因血糖的波动及易引发并发症,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在降糖的同时更要稳住血糖。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的三高因素

糖尿病中血压高低是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一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均同时伴有高血压的存在,因此,得了糖尿病后时常测血压也是必须的,对于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的并发症患者须积极的进行治疗,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再控制血压,防止病情反复的累加效应。

对于血脂而言糖尿病患者即使血脂正常也要降,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颗粒要比正常人小,因此同等血脂浓度下所含的颗粒数要更多。

这些小而多的颗粒会在其血管内沉积,导致动脉硬化,引发心肌梗塞、脑血栓等,因此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最好控制在2.5mmol/L以下。而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心绞痛、做过心脏支架、搭桥手术等)较多的患者应控制在1.8mmol/L。

(三) 高血脂

  高血脂是指血中胆固醇或甘油三酯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重时血流中断。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心脏,就会引起冠心病;发生在脑部会出现脑中风;如果堵塞眼底血管,将导致视力下降、失明;如果发生在肾脏,就会引起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发生在下肢,会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此外,高血脂可引发高血压、诱发胆结石、胰腺炎,加重肝炎、老年痴呆等疾病。要降血脂可多食用维生素C片、银杏软胶囊、液体钙之类的物质。

“三高”五大误区:

 误区之一:以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

 误区之二:血压一降,立即停药。

 误区之三:不懂装懂自行治疗。

 误区之四:不依据具体情况,一味追求血压达标。

 误区之五:单纯降压,不做综合治疗。

中医提醒“三高症”的防与治

  三高症属于高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我国以其高患病率、高危险性、高医疗费用著称。三高症已成为危害中老年朋友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很多人深受其害,一旦患病常伴随终身,药物治疗花样翻新、药物用量越来越多,不仅“三高症”没能治好,药物的毒副作用也严重损害了肝、肾、眼、心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直接影响生活质量。

关于“什么时候发现自己患上三高症的”的问题,据调查结果显示:20岁以下的为0.00%,20-30岁的为8.24%,30-40岁的为33.71%,40-50岁的为37.45%,50岁以上的为16.85%。我们可以发现,40岁前发现自己已经被三高症缠上的网友已经超过了四成。由于三高症的早期可以毫无症状,通常在体检时才能被发现,因此人们实际患上三高症的年龄往往比发现的时间还早,三高的年轻化现象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三高症一度被认为是老年人的专利,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被三高症瞄上。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40岁左右的网友三高症发病率居高不下,这是怎么造成的?40岁左右的人群,往往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应酬多,节奏快,压力大,作息没规律,不良的生活方式致使这一年龄层的人群三高症发病率居高不下。而刚刚走出社会的年轻小白领存在不良生活习惯的不在少数,年轻一族经常会疏忽对自身健康的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理改变,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发病率在不断升高,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正常人肝组织中含有少量的脂肪,如甘油三酯、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等,其重量约为肝重量的3%~5%,如果肝内脂肪蓄积太多,超过肝重量的5%或在组织学上肝细胞50%以上有脂肪变性时,就可称为脂肪肝。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脂肪肝最后结果可以发展到脂肪性肝硬化的.建议定期体检,如果肝功能正常,可以考虑降脂的中药调理,如果肝功能异常,则需要进行保肝降酶,同时降脂,以防止肝损伤的持续进行,阻止肝纤维化.有脂肪肝的人,平时需要忌酒,少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少吃大油脂肪类的食物,少吃糖类食物;平时多运动,少睡懒觉.

脂肪肝的预防是关键

 1.合理膳食:每日三餐膳食要调配合理,做到粗细搭配营养平衡,足量的蛋白质能清除肝内脂肪。禁酒戒烟,少吃过于油腻的食物,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尤其要避免动物性脂肪的摄入。

 2.适当运动:每天坚持体育锻炼,可视自己体质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如慢跑、打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要从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逐步达到适当的运动量,以加强体内脂肪的消耗。

 3.慎用药物:任何药物进入体内都要经过肝脏解毒,在选用药物时更要慎重,谨防药物的毒副作用,特别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绝对不能用,避免进一步加重肝脏的损害。

 4.保持心情开朗:不暴怒,少气恼,注意劳逸结合等也是相当重要的。

“三高”症的控制与预防

高血压病

一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大喜大悲。人在情绪波动,出现大喜大悲时,交感神经就会兴奋,使心跳加快,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舒张压明显上升,如此反复,血压升高,便会引起高血压病。

二是生活要有规律。有规律的生活,对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做到劳逸结合,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白天要有1~2小时的活动时间。

三是合理饮食,避免肥胖。合理的饮食是指高纤维素、低盐及低脂饮食,应多吃水果、蔬菜和谷物等,以免引起肥胖。严格控制食盐的用量,每天以4~6克为宜。钙剂有降低血压的功效,多食用含钙较高的食物,例如:牛奶、虾皮、萝卜、蜂蜜等。

四是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适当的运动锻炼,能舒筋活络,畅通气血,对预防高血压病有积极的作用。可根据各自的情况不同,选择快步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做一项运动都要注意运动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可见效。

此外,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常听听优美的音乐,能使心情舒畅,身心得到放松,从而避免因过度紧张而使血压升高。如果已患高血压病,经自我调节治疗无效时,医院就诊,通过合理用药来控制高血压病。

高血糖(糖尿病)

预防糖尿病关键是做到“多懂少吃勤运动,精神放松少得病”。

多懂,即对糖尿病的知识多懂一点,对其危害多懂一点,对其预防措施多懂一点;

少吃,就是让摄取的总热量少一点,不只是主食要少吃,而且副食,特别是高热量的副食要少吃,要科学合理地吃,不要胡吃乱吃;

勤动,要经常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再加上锻炼,身体就不至于过胖,不肥胖,得糖尿病的机会就会减少,控制体重是很重要的一条;

精神放松,是指做好自我心理调节,一个好的心态对预防糖尿病具有积极的作用。这四个要点希望大家能切实做到并长期坚持,糖尿病就不会来“侵扰”你了。

高血脂症

一是合理调节饮食结构,限制摄入富含脂肪、胆固醇的食物,选用低脂食物(植物油、酸牛奶等),增加维生素的摄入量(水果、蔬菜、面包和谷类食物等)。

二是改善生活方式:

(1)减肥,肥胖就是脂肪过剩;

(2)戒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可引发和加重动脉硬化的发生及发展;

(3)控制饮酒。少量饮酒对身体有利,多饮则有害。酒热量高,多喝加重肥胖;

(4)进行有氧运动(慢跑等)

三是经合理调节饮食结构和改变生活方式,高血脂不能有效控制时,要合理服用降血脂药物,把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

  贯穿“慢性疾病,养治并举,以养为主”的理念,能给广大慢性病患者指点迷津,认真研读并付诸实践,对于控制慢性病发展,将早期发现的初发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甚至逆转健康大有裨益,我们也希望通过中医保健的讲座干预,为饱受慢性病折磨的人们提供了一条减轻疾病痛苦的道路,提供给患者的一条通向健康生活的捷径,对患者健康长寿做出很好的贡献。

李伟

赞赏

长按







































福州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价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chunkangzhen.com/kzzz/2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