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色鉴定的四字箴言沉活透刻

  如果你在玉龙喀什河干涸的河床里扔一块磁铁,就能吸附起来很多的铁粉。和田周边本身就是一个大铁盆,含铁量很丰富,和田玉在流水的作用下,在玉质较松,有裂纹的地方,往往会被金属阳离子所沁入,形成了所谓的皮色,它是一种次生色。这种天然的次生皮色虽然千变万化,但是也有规律可寻。

如果你想鉴定玉器、藏友交流可以搜索icangyu2(藏玉个人2号)添加。如果您已经添加藏玉个人号,请不必重复添加。

  而如今市场上假皮层出不穷,且五花八门。令初学者一头雾水,吃亏上当。而做得好的皮色就是玩了多年籽料的人也难免会有看走眼的时候。

  造假皮的目的无外乎有几个,一是为了迎合玉友们爱皮玩皮炒皮之喜好,利用籽料和其他廉价玉料之间的价格差来牟取暴利。二是为了掩盖造假玉料本身的瑕疵,如咎裂暗纹,僵脏花等缺陷,以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目的。还是为了牟取暴利。三是为了让原有皮色更加艳丽,黄皮变金皮,灰皮变黑皮,褐皮变枣红,没皮也裹层皮,美其名曰傻金皮。

  藏玉总结了皮色鉴定的四字箴言:刻、沉、活、透。同大家一同分享。

  第一、刻

  所谓刻,就是皮色入木三分,丝丝入扣。是上天鬼斧之刻。过目难忘。

  下面上图,看图说话。

  上图为真皮色,色入肌理,色段过度自然柔和。不刺眼不扎眼。

  此料皮色虽艳,但色调温润,浓淡深浅相得益彰。裂深处浓,浅处淡。符合自然生长规律。也看真。

  此图所显示的料子就为染色,请注意看中间那一条最深的裂,由于裂深,颜料皆堆积在一起,故红色的染料变成了黑色,另外在裂的右边缘所呈现的红色皮张与黑色皮张完全没有过度,没有色阶。破绽显而易见。还有蓝色方框内的皮色原本是没有的,只是玉料的细纹。看了此料之后要懂得体会刻与钻的区别。染的色都是拼了命的往里钻,哪里有逢钻哪里。左下角两条浅裂及周边皮色颜色过于均匀统一,呆板。也是很明显的破绽。

  再来体会一下染色的皮,颜色艳而浮。混而浊。裂深的地方贼深,纹浅的地方贼淡。这就是速成的结果。此料子密度较好,故怎么也钻不进。色浮于面。

  再来欣赏一个真皮。这下能体会什么叫刻了吧。貌似颜色均匀无变化。其实仔细看黑皮两边呈现黄。褐。黑的色阶过度。自然且柔和。又不拖泥带水。色调沉着内敛。很有回味。皮色虽为后天形成,由表及里,但漂亮的原生皮给人的感觉就是由内而外。从里往外泛。且与玉料本身融为一体。

  这个还是真皮,皮色更加内敛,关键是看蓝色框内,若是染色造假的料子,此部位必定吃色。

  这个算是染的不错的。注意看蓝色框内的颜色很混且过于均匀。红色框内的皮色细看下你会发现颜色沉闷且无色阶过度。靠右的色根杂乱无章。像是杂草丛生。毫无章法。

  看了那么多,这个皮色也是显而易见了吧。黑色为料子原生的水草沁。排列有序,过度自然。两块红色染的很彻底。色太混。这样带云絮状的色块,千万要小心。色块还有种藕断丝连的感觉。

  这个也算是染的比较好的作品。从蓝色框内可以看出,此料原生皮色为浅黄色。红色框内所显示的为裂缝最深处的颜料堆积。红色染料断断续续,时深时浅。由于工匠熟练掌握染色时间,很好的把红色染料溶于黄皮之间。所以未现红的发黑的裂缝。但也正由于染的谨慎,蓝色框内的裂纹也就成了破绽。此色毫无刻之感!

  这个裂的够深吧,但裂缝中的皮色就好像是颜料桶浇进去的。无过度无色阶。还不流畅。仔细观察蓝色方框内的皮色,点状与丝状相结合,就像老年斑和皱纹,这也是比较明显的破绽。像用油漆刷刷出来的感觉。

  这个颜料调深了,成了非主流色,疑点就大大上升,加之蓝色框内牛毛纹状的色块,就是很明显的破绽了,看到此类牛毛纹就要小心了。

  这下能体会刻的感觉了吧,若还不能完全领会,再看下面。

  第二、沉

  所谓沉,就是皮色沉稳,积淀厚重。如烙印一般。融入玉体。

  这个为真皮色,沉淀而内敛,不露光芒胜似光芒,达到了玉色一体。色自然柔和,浓淡相宜。

  反面教材来了。这个颜色很浮夸,丝毫没有沉的感觉。且咎裂埋于皮色之下,不符合大自然的生长规律。人为之作显而易见。皮色浓艳中显着呆板,红中透黄,黄中显红。颜色毫无缓冲渐进。都是急功近利的产物。

  这个料子够暴力吧,这下能体会浮与沉的巨大差别了吧。黄色框内为僵重处,吃色较深,已显黑色。与周围皮色反差过大,过渡不自然。蓝色框内是浅表裂,居然聚集那么多的颜料,显然不合理。红色框里颜色漂浮,深浅落差巨大,同样致密结构的玉料怎么皮色却大相径庭,破绽不言而喻。另外此料染后又修过,留白的地方便是。一来是皮色呈现一个由浅到深的过渡。二来是开窗露肉,顺便修型。

  这个也是比较明显的染色,色无根而漂浮不定,想沉也沉不下来,重点是蓝色框中所示,有否看到点状和团状的深红色,那不是什么色根,而是质地较粗的染料沉淀。看到这个,假皮多一个。

  这个颜色够纯净吧,就是应为太纯净太干净才有问题。这颜色就像贴上去的,无丝毫变幻,色块边缘像狗啃的参差不齐,重点是蓝色方框里,同一裂缝里居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而且反差如此之大,简直是跳跃式的过度,令人佩服啊!

  很多人会觉得这个料子对啊,很好看的枣红皮啊。其实不然!这个也是染得。红皮中的黑点黑团过于显现过于浮夸密集,红皮边缘也无色阶过渡,边缘造型拖泥带水,切口不整洁不利索。这样讲也许你还理解不了,下面上两张原生皮色就很直观了。

  边缘切口整齐利索,切口呈较规整的水草沁纹,干净漂亮!

  色阶过渡循序渐进,自然柔和沉稳。切口依旧干净,不拖泥带水。

  这个枣红皮跟前面那个相似度很高,慢慢体会就能明白其中的差别了。

  再来张真皮,黑沁虽密,但不浮不燥不扎眼。咎裂处的黑色也丝毫不张扬,就是一个沉字了得!切口一如既往的利索。看了那么多应该找到些规律了吧。上那么多图只是希望别因藏玉的只言片语误导了新人。老人可以忽略过(大部分老人都比我在行,班门弄斧了)

  再上个教科书式的开门假皮,今后只要看到这样的牦牛纹,99.99%是假皮,太均匀太统一太呆板,能体会沉与浮的区别,恭喜你眼光又上一层。

  这样应该能明白《沉》在鉴别皮色真假时的作用了吧!

  第三、活

  所谓活,就是皮色千变万化,活灵活现。细细品味,用心去感应也许能体会皮色也是有生命的,也是会说话的!

  此乃真色,皮色乍看挺丑,细看之下黑中裹黄,黄化其中。两个色调截然不同的颜色居然融合的如此和谐,如此一体。这样的撞色能有如此温润的色阶过渡,全是上天之作。非人力所能及也。色块切口虽不算那么整齐,但是不凌乱,有章可循。不谈料子好坏,光研究皮色真假,您从中悟到了点什么?

  再来个闷骚一点的料子,这个料子原先是黄皮,青玉地张。黄色方框内可见。三条咎裂内的黑沁也是原生皮色,因为染得是红色,故色浅无法覆之色深。但白色框内所见为非常明显之染色,因为料松花大容易上色,但此色红中发白,很是刺眼。蓝色框内也是由于料子质地酥松红色燃料堆积造成的红黑相间的杂色,并非原生黑沁,颜色发闷发乌,不活!

  即使再天马行空的皮色,也不会觉得凌乱。即使再深的裂缝,也不会看到死命往里钻的黑色。即使再僵的部位,都和玉料有色阶过渡。

  这料也做?真是太残忍了。一个都不放过啊!蓝色圈内红色点状和散晕就是染料的破绽。不过貌似这料子染得非常开门。僵料,故料子瓷实,玉料上一条一条白色的纹路正是河水数万年冲刷所形成的风化蚀变纹。料子紧实,所以颜料都浮于表面,加之僵料发闷,显得皮色死气沉沉,毫无活力,毫无变幻。

  继续阐述皮色的第三点:活与闷

  看到这个料子肯定有为数不少的人认为是黄玉OR黄沁。其实这块料子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发闷颜色过于均匀浓淡过于一致。缺少层次感、渗入感,比较开门的染色。值得一提的是,龙头上的黑点并非原生黑沁,而是料子表层的微裂隙吃色较重所呈现的黑色。

  犹如卖猫中那只碗,呵呵

  看背面就显而易见了,蓝框中的牛毛纹漂浮,色调依旧呆板。

  此料还是青玉地张带原生黄皮,蓝色方框内可见。此外蓝框内还告诉我们一个讯息,颜料都集中在浅表风化层的梢端,色调过于突兀明显与周围不协调。底部虽然料子花多,但密度尚可。故颜料还是呈现红皮包白花的场景。那有人就要问了,为何同样色调的染料染出的料子颜色深浅差那么多?答案就是顶部的料子已呈现沁料质地,也可称熟透了,密度较低,故颜料毫不客气的长驱直入,深入肌理。红色不停地积淀,也就成了如今的枣红色。黄色框内的裂缝中,颜料死命往里钻,越堆越深,与裂缝两边的色料也毫无过度。破绽百出。至于,如何从皮壳特征来辨别内部玉质之好坏,会在下一讲,肤之辨中详细阐述。这里就不展开了。下面上点颇具迷惑性的料子。

  看到这个料子,藏玉估计99%的人都会认为是真皮。由于雕件改变了籽料原生态的面貌,加上工匠一些人为的处理和修饰,令雕件的鉴别难度大大上升。可能有藏友就会说了,这料子有色阶过度,色调沉稳,浓淡相宜。肯定是真皮。由于此料为半沁料,皮色较厚(皮薄的料子破绽就会很明显),吃色较深,故雕刻打磨后形成了人为的色阶过度。请注意这样的色阶过度绝非天然,过于整齐划一,过于均匀。皮色的沉稳内敛也是打磨柔光的效果。看到这里肯定还有不少人持不同意见。不多废话,上背面。

  背面的破绽看出来了吗?成Z字型的三条深红色色带就是染色的破绽。请注意理解融入与混入的区别,这三条色带就是混入原皮之中,色浑且闷,融合交错度不够,反而把原生的黑沁给压住了,模糊了。工匠较好的把握了染色的浓淡与时间,因材施教,。加之在真皮上的加强,染的很是逼真。

  下面上块真皮真色,以作对比。

  这个是真皮真色,看到蓝色方框内的颜色过渡了吧。即便再打磨再修饰,依然能够感觉到皮色的活力,皮色的韵味,过度柔和自然,色调饱满有立体感。甚至于还能看出色调的弹性!脸上与手上的黑沁,少了颜料的混合,显得明亮有活力。

  同样的,背面也经过了打磨处理。无论色深之处还是色浅之处,颜色依旧纯净饱满有弹性!蓝色框内的黑沁依然由内而外的透出。

  再来看看真皮的色阶过渡。看看水草沁的布局与色调,再打磨再修饰,依然清晰,活灵活现,找找感觉吧。

  有谁会认为这个皮色是染的?没多少人吧。

  换个角度再看看。

  这下破绽来了吧。蓝色方框内为颜料聚积后,打磨后的效果。色调过于浑浊不清晰,不透亮,颜色死的很。

  再换个角度看看。

  蓝色方框内为染料钻入缝隙中之后,未完全打磨干净的效果。红色方框内为大面积吃色后打磨出来的效果,红色浮于黄色之上,无丝毫过渡。

  看完了假皮,再来看看真皮。蓝色方框内是籽料的风化蚀变坑。为染料最易上色之处和堆积之处。此料皮色清晰,过渡自然,骨感极强。色亮而不混,沉而不闷。看着就是舒服。顺便说一下,正面有几处稍大的小坑,这个不是籽料的自然撞击坑,是人为挖的,目的是把料子中的黑沁处理干净。

  再来看看真皮色。同样是红黄色调的皮色,同样有着黑沁。色之灵动,色之活啊!

  这个就是真的像假的一样的真皮色。绿色方框内为石僵,若为染色此处定为重灾区。蓝色方框内的流水纹要区别于前面讲的牛毛纹。红色方框内的棉团状色块也要区别于丝絮状。

  看看对比图,应该有点感觉了吧。

  再来看看背面,红色方框内同样的,是染色的重灾区。真皮之上就显现的如此干净,蓝色框内为裂纹区,依然是染色最爱钻的地方。真皮的感觉却是有里往外透的感觉,透而有根。色深而柔和。

  第四章:透

  透:此处的透,是褒义词。与形容玉质的水透是两个概念,皮色之透,犹如与生俱来,仿佛在肉里生根发芽,慢慢向外弥漫,最后在皮壳上精彩绽放!

  先来体会一下何谓皮色之透。这个是真皮,感觉一下皮色是不是在肉里生根发芽了,呵呵。皮壳表面的裂纹缝隙里丝毫没有颜色,皮色与肉融为一体。扎根在缝隙里。慢慢往外弥漫。这才是大自然的杰作,这才是天地之精华。

  再来比较下真皮和假皮的区别吧,上图为真皮,皮色饱满莹润,色阶深浅过度自然,且很有层次感。皮肉一体,皮中透肉,肉中透皮。下图的皮色,明显的呆板,肉质透而皮色不透。牛毛纹凌乱,深的深,浅的浅。一眼就能看出是人为速成的结果。皮色虽为后天形成,但天然皮色内敛含蓄中透着宝光。人为假皮却甚是刺眼。

  差不多类型的褐皮,大家看得出真假吗?上图也算是比较有迷惑性的假皮。但给人第一感觉是颜色不透,发闷。皮色虽有深浅过渡,但色阶过渡不自然,呈跳跃式。深棕色一下过渡到浅黄,这种感觉就好像新刷的油漆,还未干透一样。皮色边缘切口依然参差不齐,杂乱无章。这一点藏玉强调过好几次,也是非常重要的判断依据之一。下图这个是真皮,由于光线的原因,不是很清楚,但依旧能感觉出皮色是由内而外透出来的。不是刷上去的。皮色虽有些杂,但丝毫不乱。皮色边缘切口虽不是那么清晰,但依然有规律可循。不会令人觉得夸张。另外,浅棕色处的棉絮状皮色,要懂得区分与牛毛纹皮色差别。

  不知道您是否又悟到了些什么呢?假皮在形式或是方式方法上做假的程度不同并且多种多样,藏玉这里只是讲了其中的一部分,在实际情况中假的会有成千上万种的形式。所以说要多看实物,或细看图片,从中来慢慢的领会,这方面的知识要有一定的积累时间,且不可操之过急。

  (藏玉声明:藏玉上篇所发文章“和田玉的各种名贵品种都在这了”不作为知识贴,大家一笑而过)

===============================================================

藏玉新增“指纹识别系统”啦,来试试吧……

长按手指→点击识别图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chunkangzhen.com/kzzz/42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