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痤疮之荆芥连翘汤医案

患者女,20岁,初诊(19-12-03)痤疮6年余,喜食辣,食欲、二便可,睡眠可,舌尖红苔白淡腻,怕冷,月经正常,近期易腹泻,喜食温热,脉弦,舌下静脉略曲张。

给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桂枝茯苓丸、凌霄花、虎杖,忍冬藤

拟方:干姜6g,桂枝10g,柴胡12g,黄芩6g,茯苓15g,桃仁10g,天花粉15g,生牡蛎15g,凌霄花15g,丹皮10g,虎杖15g,忍冬藤15g,赤芍12g。

二诊(19-12-16):痤疮同前,有脓包、硬块,瘙痒不适,调方给予荆芥连翘汤加减。

荆芥10g防风10g连翘20g麸炒枳壳10g桔梗9g黄芩6g柴胡10g白芍12g当归12g川芎10g白芷12g凌霄花12g忍冬藤15g虎杖10g大黄5g焦栀子9g地肤子10g。

三诊(19-12-25):痤疮减少,无明显瘙痒,舌紫红,苔少淡腻,原方略调,加黄连、黄柏、紫草,此时开始记录拍照面部痤疮情况。

四诊(20--01--04):患者自述痤疮、脓包减少,硬块少了很多,近两日太阳穴冒出红的痘;整体痘痘好了很多,目前露出痘印。

五诊(20-01-17)诉剩下瘢痕,痘痘明显改善。

六诊(20-03-17):患者自述瘢痕居多,痘痘很少,能看见像粉刺一样黑色的点点,易挤出。

后未再继续服药,近期询问面部情况,拍照如下:

荆芥连翘汤黄煌教授的常用方,近代日本汉方流派一贯堂医学的经验方,是青年人腺病体质的调理方,有散风理气和血泻火解毒的功效,适用于以红、肿、热、痛为特征的头面部炎性疾病和热性体质的调理。

常用剂量:荆芥10g,连翘l5g,防风10g,柴胡10g,桔梗10g,白芷10g,枳壳10g,生甘草5g,薄荷5g,黄连5g,黄芩10g,黄柏10g,山栀子10g,生地黄15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

体质要求:多见于年轻人。形体中等或偏瘦,面色潮红或红黑,或浅黑色,也有白里透红者,一般面有油光,易发痤疮,疮体色红易化脓。目睛充血或多眵,唇红,咽喉充血,舌红;胸胁部有抵抗感或压痛,腹肌较紧张;入冬手足易冷,入夏手心热。多易烦躁、焦虑或抑郁,容易失眠,容易头痛头昏,容易皮肤瘙痒,容易晨僵,容易鼻衄,容易鼻塞流浊涕,容易耳聋耳鸣,容易咽痛扁桃体肿大,容易口腔溃疡,容易淋巴结肿大。女性多月经周期短,量中等偏多,黏稠有血块,易痛经,易有宫颈炎、宫颈糜烂、阴道炎等妇科炎症。?

适用疾病:座疮、荨麻疹、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疱疹、带状疱疹、毛囊炎、银屑病、玫瑰糠疹、多形性红斑、急慢性中耳炎、虹膜炎、酒齄鼻、急慢性上腭窦化脓、鼻炎、鼻窦炎、鼻疖、急慢性扁桃体炎、脱发肺结核、恶性淋巴瘤、支气管扩张、肺炎、口腔溃疡、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不孕症、丹毒、疖痈、盆腔炎、附件炎、宫颈糜烂等。?

药理研究: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解痉、免疫抑制等作用。

本医案患者比较配合,故后期效果比较明显,患者二诊后,已诉觉面部痤疮减少,但仍偶有新发,服药第二月自我感觉新发很少,痘印明显,虽患者感觉明显好转,但整体外观来看,可能并不明显,后期增加祛瘢痕的中药,坚持服用,第三月偶服1-2次,但瘢痕已消大半。目前患者多急躁,服药1-2次后,仍有新发,则不再配合治疗服药,故中途而废者较多。古代医家之医训:信者医,不信者不治。诚不欺人也!然此方,常人不可久服,故不可妄自用药,须医者根据体质随时调整服药方法和量。

刘见荣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chunkangzhen.com/kzzz/48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