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是由麻疹病毒(MV)感染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伴随咳嗽流泪及眼结膜充血的典型三联征外,皮肤依序出现的皮疹表现也是其重要的临床特点。MV属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其核心为由单股负链RNA和三种壳蛋白(LP/N蛋白)组成的核衣壳。MV在外界生活力不强,对阳光及一般的消毒剂均敏感MV随飞沫侵人宿主的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内进行复制繁殖,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2-3天即形成首次病毒血症。接着病毒大量复制和扩散,被单核-吞噬细胞吞噬,在全身网状内皮细胞内广泛繁殖,于发病3-7天后大量病毒再次入血,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此时全身器官,如淋巴组组、肝、脾、皮肤和膜等都有病毒繁殖,皮肤出现广泛的麻疹样病变。1.传染源麻疹患者是麻疹的唯一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发病前2天)至出后5天内,患者的鼻、咽、眼结膜及气管分泌物中均含有大量病毒,具有传染性。恢复期后没有传染性2.传播途径飞沫传播为主,经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接触传播者少见。3.易感人群人群普易感。人感染MV后可有持久的免疫力。6月龄以内的要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保护,很少发病。患过麻疹的母亲所产的婴儿,体内来自母体保护性抗体的持续时间较接种麻疫苗母亲所产的儿更长,可将这一保护期延长至产后9—12个月。但随着大规模麻疹疫苗的免疫接种,麻疹自然感染率的下降,育龄期妇女抗体水平逐新消减,不足六月龄儿的麻疹发病率有所增加。婴儿初次免疫后激发的保护性抗体通常可以维持15年左右,这是成人发生麻疹的原因之一潜伏期为6-18天(平均10天),如接受过被动或主动免疫者可延迟至3—4周。典型麻的临床过程分为三期(一)前驱期3-4天。主要表现1.发热体温在38-39℃,小儿可骤然升高,伴惊厥2.上呼吸道炎发热同时伴有咳嗽、流涕,喷嚏、,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3.眼部症状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等4.麻疹斑(Koplik斑)发生于发热后2-3天,表现为双侧近第一臼齿所对短轴膜上0.5-1cm大小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可逐渐增多,可融合成片,甚至似口疮也可以出现在牙、下唇内侧及上处,持续2-3天消退,为麻疹的特征性改变,具有早期诊断价值(二)出疹期一般于发病后3-5天进入该期。皮疹自耳后、发际开始,自上而下有序迅速发展至额、面,颈,胸、腹、背及四肢,约2-5天抵达手掌和足底。皮疹特点为直径0.2-0.4cm淡红色斑、斑丘疹,部分略高出皮面,充血性,压之褪色。之后皮疹颜色加深,转为暗红色部分皮疹融合成片。少数为出血性。疹间可见正常皮肤(图6-11b)。出疹高峰时患者全身毒血状加重,可出现高热(可达40℃以上),伴嗜睡、抽搐、咳嗽频繁等。全身淋巴结肝,牌均可肿大。合并肺炎者,双肺可闻及干湿啰音,胸片可见肺部弥漫性浸润,肺纹理增多。该期持续3-5天。(三)恢复期出疹后3-5天,发热开始减退,各种症状缓解,皮疹按出的先后顺序依次消退,退后有浅褐色色素沉着斑,可伴有糠秕样脱屑。历时1-2周。成人麻疹免疫反应较重,全身症状较儿童多见。在麻流行季节,有麻疹患者接触史,出现发热,上呼吸道卡它症状,眼结摸充血、畏光,早期口腔出现麻疹黏膜斑,并有序出现麻疹样发疹型皮疹表现,即可临床诊断。非典型病人可以依据分离病毒及测定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确诊。麻疹应与其他有麻疹样发疹的皮肤疾病鉴别(一)风疹为风疹病毒感染所致。多见于5-9岁的儿童。前驱期短,全身中毒症状和呼吸道症状较轻。皮疹类似麻疹,但颜色较淡,无麻疹粘膜斑,1-2天后消退,无色素沉看和糠秕样脱屑。常伴耳后,枕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二)幼儿急疹为人类疱疹病毒6型感染所致。多发生于幼儿,不到一岁多见。急起高热,持续3-5天热退出疹,为玫瑰色充血性斑疹,斑丘疹。皮疹以躯干为主,面部及四肢远端少见,1-2天后皮疹退尽。预后良好。(三)麻疹样发疹型药疹近期有服用或接触可疑药物史(尤其为青霉素类抗生素),皮疹颜色更深,轻度水肿表现,常伴明显瘙痒,无黏膜斑及呼道卡他症状,停药后皮疹可消退。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采用综合错施,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一)一般治疗卧床体息,呼吸道隔离和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安静、温度适宜。加强眼、口、鼻、耳及皮肤的清洁护理。鼓励多饮水,给于高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二)对症治疗高热时给予小剂量退热药物,避免剧烈退热所致虚脱。烦躁不安或惊蹶表现时给予镇静剂。剧咳时给予祛痰止咳药物,避免使用镇咳剂。(三)及时合理处理并发症(四)预防1.管理传染源及时发现病人、及时报告和及时隔离。多数隔离至出疹后6天,伴有上述并发症者应延长至10天。易感者接触麻疹后应隔离检疫3周,有被动免疫注射者需延长至4周2.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避免易感儿童密闭环境中群聚玩耍或探亲访友。患者接触过的环境应开窗通风至少半小时。医务人员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3.保护易感人群未曾感染麻病毒的小儿应该接种麻减毒活疫苗。目前国内的计划免疫定于8月初种,7岁时复种。年幼,体弱,或免疫缺陷的病人在接触麻疹病人后,应尽早采取被动免疫。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chunkangzhen.com/kzzz/4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