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肺利湿话双解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临床应用心得
柳少逸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出张仲景《伤寒论》。原方麻黄、生姜、连轺、甘草炙各二两,赤小豆汤升,杏仁四十枚,生梓白皮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主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乃外解表邪,内清湿热,表里双解之剂。验诸临证,以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肾炎,急性荨麻疹,玫瑰糠疹等外有表证,内有里热之证者。原方连轺易连翘,梓白皮易桑白皮。方以麻黄、杏仁宣肺、利水,俾腠理之邪,随汗而解;连轺,赤小豆,桑白皮肃肺、清热、利湿,以冀湿热随小便而利;生姜、大枣、甘草辛甘、酸甘相和,健脾和中,调和营卫,以助肺脏清肃之力,长三焦气化之功。
一、急性黄疸型肝炎
本病为黄疸型的病毒性肝炎,为肝炎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壮年,是一种常见的疾患。
祖国医学以其目黄、身黄,小便黄,名之曰黄疸,又称黄瘅。远在《素问·平人气象论》中就有:“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的记载。历代医著对此病记述甚详,《金匮要略》有黄疸,谷疸,洒疸,女劳疸,黑疸之分;《诸病源候论》又把黄疸分为二十八候;《圣济总录》又有九疸,三十六疸之别;元代《卫生宝鉴》根据本证的性质,概括为阳黄与阴黄两大类,颇为执简驭繁,对临证指导意义甚大。“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者,属阳黄范畴,此病多因夏秋季节时邪、湿热外袭,郁而不达,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司,湿热交蒸不得宣泄,熏蒸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于肌肤,下流净府,而面目小便俱黄。证见发热恶寒,口渴不欲饮,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胁痛,身目俱黄,苔白或兼黄,脉弦数而浮者。主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取“麻黄、杏仁,生姜之辛温,以发越其表;赤小豆、连轺、梓白皮之苦寒甘,以清热于里;大枣、甘草甘温悦脾,以为甘温驱散之用”。“茵陈蒿汤是下热之剂,栀子柏皮汤是清热之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是散势之剂也”。若热重于湿,佐以茵陈,败酱草,大青叶;若湿重于热者,佐以苡米、茯苓;若胁痛者,加郁金、川栋子,丹皮;若脘腹痞满,呕恶,酌加藿香,蔻仁;肝区疼痛者,佐以丹皮,郁金,芍药。
案例:于××,女,16岁,学生。
初诊:年10月7日,发热五天,恶寒未解,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脘腹痞满,胁肋疼痛,口干不欲食,继而发现面目具黄,神疲乏力,纳谷不馨,舌红白腻苔兼黄,脉浮数而弦,
肝功能检查结果:碘试验(+),锌浊率13单位,黄疸指数20,谷丙转氨酶单位。
辩证:外感肘邪,湿热郁蒸。
治则:疏散表邪,清利湿热。
处方:麻黄4.5克杏仁6克连翘10克桑白皮15克赤小豆18克茵陈15克丹皮6克佩兰6克大枣4枚生姜3片水煎服
复诊:年10月12日,迭进5剂,发热恶寒恶除,示外邪已解,但里热未清,予以上方去麻黄,杏仁,加大青叶15克,败酱草15克,大黄6克,水煎服。
三诊:年10月23日,续进10剂,黄疸消退,胁痛自瘳,纳谷渐馨,舌红白苔,脉弦,予以香砂六君子汤合五苓散善后。
二周后血检,肝功能恢复正常。
按:本例为外有表邪,内有湿热而发,属阳黄范畴,即《伤寒论》中太阳,阳明合病,故主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而收显效。
二、急性肾炎
急性肾炎是人体对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过敏(变态)瓜性肾脏炎证。水肿为其主证之一。
祖国医学认为风湿侵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致风遏水阻,流溢肌肤,发为水肿;或内伤饮食,劳倦,脾虚失运,肾气开合失司,水湿浸渍泛为水肿。盖体内水液运行,赖肺气通调下降,脾气转输上行,肾气蒸化开合,三焦司决渎之权,俾膀胱气化畅行,小便因而通利。故脾、肺、肾三脏功能障碍,对水种形成关系至大,邪之为害,不外风、寒、湿三者,而以风邪水湿为多。
水肿有“阳水”、“阴水”之分;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之别。“阳水”指在上,在外,偏于热证,实证,发作较急;“阴水”,指在下,在内,偏于寒证,虚证,发作较缓。《证治要决》云:“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些属阳水”。《金匮要略》云:“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视人之目窠上微壅,如蚕新卧起状,其劲脉动,时之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肾炎初起,腰以上肿,面目尤甚,恶风或恶寒,咳嗽甚则气喘,或骨节痛,口渴,便秘或自调,溲赤涩,舌质淡或红,苔白腻或腻,脉浮数或滑数,故急性肾火属祖国医学“阳水”。“风水”范畴。
《素问·汤液醪醴沦》云:“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金匮要略》云:“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故肾炎初起治宜解表宣肺,利水为主。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乃外解表邪,内清湿热,表里双解之剂,以治急性肾炎较越脾加术汤收效尤捷;较疏凿饮子平稳而效卓。
若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有表证而卫阳不虚者同样适用,无表证者去麻黄,卫阳虚者麻黄易黄芪。
服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后,水肿消失,而有阴虚征象,(视物昏花,目干涩,口干脉象细数,舌质赤无苔)应酌情选用滋阴之品。
尿中有红细胞者,加坤草、鲜茅根、旱莲草、阿胶;有白细胞者,加忍冬藤、红藤、黄柏;有蛋白者,可加大黄芪、山药、薏仁、白茅根的剂量。
案例1:于××,女,19岁,学生。
初诊:年10月12日,患者于3日前出现面目浮肿,继而四肢亦肿,来势迅速,伴发热恶寒,微咳,肢节烦痛,小便不利,服用感冒药未瘳,故延余诊治。舌苔薄白,脉浮紧,尿常规检查:蛋白(+++),管型颗粒(+),红细胞(+),确诊为急性肾炎。
辩证:风邪裘表,肺失宣降(风水)。
治则:散风清热,宣肺行水。
处方:麻黄10克连翘12克赤小豆30克桑皮30克姜皮10克坤草30克白茅根30克杏仁10克蝉衣6克艾叶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水煎服。
复诊:服药5剂,肿消,热退,咳息。尿检正常,脉像平稳。予原方麻黄减量为6克,加茯苓12克续服20剂,以善其后。
一月后,其母欣然相告,医院连续化验3次,均正常
案例2:周××,男,68岁,社员
初诊:年4月27日,患者曾于年8月3日在内科诊为慢性肾炎,于年1月19日入院内科治疗,好转后于3月4日出院,近来患者感身热头痛,面目及四肢浮肿,恶风寒,尿常规化验:蛋白(+++)管型颗粒(+),内科诊为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转中医科治疗。查舌红无苔,按诊:下肢按之陷而不起。切诊:脉象浮数。
辨证:脾虚失运,风邪犯肺。治则:宣肺解表,健脾利湿。
处方:麻黄6克,连翘12克,赤小豆30克,桑皮15克,杏仁10克,大枣三枚,甘草6克,石苇10克,坤草12克,山药15克,云苓12克,鲜茅根30克,生姜三片,水煎服,4付。
复诊:年5月1日,药后诸证消失,脉象浮,舌红无苔,尿常规化验正常,继服3剂,予金匮肾气丸以善其后。
三、荨麻疹:
荨麻疹是由风和热引起的一种过敏性风团,祖国医学有游风、癗、瘾疹之分。
游风多发于肌肤,起如云片,浮肿焮热,呈斑状风团,时消时现,出没无定,故名游风,又称“风疹块”,分赤白二种,赤者为热,白者为风。
癗,又名风癗、鬼饮疙瘩、肥脉瘾疹。其状,风团扁平隆起,堆壘成片,状如豆瓣,多以热为重。
瘾疹之况,发疹多为小粒状,靥于皮肤中,如蚊咬之留迹,呈点状风团。
此病临证又有风寒风热之分,又有实热虚热之别,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适用于肌肤有湿复感风寒,或风热之邪,侵入肌腠,与血气相搏,致营卫不和而发。若生疹色白,遇冷或风吹加剧,得暖则瘥,冬重夏轻,舌苔薄白而腻脉迟或缓者,属风寒为患,宜本方去连轺,加桂枝、荆芥、防风等药;若疹色赤,遇热则出,遇冷则起,夏重冬轻,舌苔薄黄,舌质赤,脉浮数者,属风热为患宜本方加防风、全衣、浮萍、牛蒡子等味。
案例1:车××,男,24岁,工人。
[初诊]:年3月16日,患者自昨天突然全身泛发大小不一白色风团,痒甚,恶风畏寒,遇风加剧,时起时消,舌苔薄,脉浮紧。
辨证:风寒犯表,郁于肌腠,营卫失和(游风)。
治则:祛风散寒,调和营卫。
处方:麻黄6克杏仁6克赤小豆30克双皮30克荆芥10克防风6克桂枝6克当归12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水煎服。
复诊:年3月20日,迭进4剂,风团搔痒悉除,予以4剂桂枝汤加味善后。
案例二:王××,女,37岁,教师。
初诊:年7月11日,患者泛发红色豆瓣状风团且扁平隆起,口干怕热,心烦不宁,皮肤灼热,奇痒三天,舌红苔黄,脉浮滑。
辨证:风热郁于肌肤,不能透达(癗)。
治则:散风清热,透理三焦。
处方:麻黄6克杏仁6克连翘12克赤小豆30克双皮30克全衣10克浮萍6克防风6克荷叶6克白蒺藜15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生地15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水煎服
复诊:年7月15日,上方5剂,诸证豁然,仍宗原意,上方加丹皮10克赤芍10克
三诊:年7月20日,迭进4剂,诸证悉除,予以升麻3克,苍耳子6克,荷叶6克作饮,服用一周,以资不发。
按:此二案共为风邪郁表,但邪又有寒热之别,连翘乃苦寒之品,于风寒不利,故案一去之。当归、赤芍之属,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也。
四、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是春秋易于流行的皮肤病,多发于青壮年,且好发于驱干及四肢近端,初发多在胸部,先出现一指甲大玫瑰斑疹,一周后斑疹渐大如钱币,斑疹中心产生浅棕色糠皮样鳞屑,称为前驱斑,又称原发斑或母斑。历数日后,于驱干及四肢猝发多数相似的较小红斑,称为子斑,子斑亦逐渐增大,但始终不超过母斑大小。斑疹颜色不一,鲜红或褐色,褐黄或灰褐色不等。斑疹长轴与皮肤纹理一致,表面附有细小糠样鳞屑,轻度搔痒,病程约4-6周,部分患者可伴有周身不适,轻度发热等全身症状。
祖国医学认为,此病多因风热血燥,闭塞肌腠而发。治宜散风清热,凉血通络,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为外解表邪,内请里热之剂,用治此证,即《内经》“去宛陈莝”之义也。
案例:于××,男,28岁,干部。
初诊:年10月2日,一周前于胸部出现一片圆形玫瑰色红斑,上有细薄屑,直径约1.5厘米,轻度发痒,近两天躯于及四肢近端出现大小不一的椭圆形红色斑片,上有皱纹,边缘有一圈糠状细鳞屑,舌红苔黄,脉浮。
辨证:风热血燥,腠理闭塞
治则:散风清热,凉血润燥
处方:麻黄6克杏仁6克连翘12克桑白皮30克赤小豆30克全衣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白蒺藜2克双花18克防风6克荆芥6克甘草6克生姜三片大枣4枚水煎服
复诊:年10月7日,迭进4剂,斑片颜色变淡,且鳞屑渐退,痒自己,仍宗原方继服
三诊:年10月16日,续进8剂,诸证悉除。
本文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著《柳少逸医论医话选》年4月第一版。本文成文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视频截图)
复健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