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皮肤科
开放共享积极共赢
每周五
12:00
追更新·右上请标星
及时见·右下点在看
作者简介:
姜春燕
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博士。长期在医院皮肤科(赵炳南皮肤病研究中心)工作,从事皮肤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十余年。
曾师从皮肤科名老中医陈凯、邓丙戌、李元文等知名教授学习皮肤病中医辨治经验。在治疗皮肤科常见病、疑难病及中医美容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经验。
曾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编医学专业论著二部。
前言
银屑病(白疕)顽固难愈,历代皮外科医家都非常重视其治疗。赵炳南教授在银屑病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给后世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方,其中非常著名的当属赵老的白疕一、二、三号方。这三个经验方疗效卓著,广为流传,甚至对现代银屑病中医指南、诊疗常规的拟定都有积极的影响。邓丙戌、陈凯两位教授是赵老的亲传弟子,是赵炳南经验的继承和发扬者。他们在白疕三方临证应用上有新的经验拓展。笔者有幸师从两位教授学习,现将跟师的点滴感悟及临证体会与同道共享。本文从赵老白疕三方源流、应用、拓展三方面浅释白疕三方精深微妙之义。
01
源流梳理
白疕三方首见于《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治疗银屑病医案后的按语及经验方附录中。其后《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系统总结了赵老治疗银屑病的经验,详述了以白疕三方为基础的寻常型银屑病辨证论治方药体系。赵老将银屑病分为血热、血燥、血瘀三个基本证型。血热证的基本病机为内有蕴热、郁于血分,宜清热凉血活血,治疗方剂为凉血活血汤(白疕一号方)加减;血燥证的基本病机为阴血不足、肌肤失养,宜养血滋阴润肤,治疗方剂为养血解毒汤(白疕二号方)加减;血瘀证的基本病机为经脉阻滞、气血凝结,宜活血化瘀行气,治疗方剂为活血散瘀汤(白疕三号方)加减。
02
应用体悟
“白疕一号”凉血活血、权衡机宜
“白疕一号方”药物组成:生槐花30g、白茅根30g、生地30g、紫草根15g、赤芍15g、丹参15g、鸡血藤30g。全方清热凉血活血,包括三个用药层次:第一层,槐花、生地、白茅根以凉血清热为主;第二层,紫草根、赤芍兼凉血活血之功;第三层,丹参、鸡血藤均具活血通络之力。三个层次是从凉血向活血的过渡和递进。
银屑病血热证以血热为致病之本,同时热“郁”于血络,故见皮疹鲜红,形成点滴、斑块,郁于肌肤,久而不散,此时宜凉血更兼活血。临证中,在应用凉血方药同时应不忘活血,并且应根据病情变化调整凉血与活血药物比例。疾病初期,血热炽盛,应以凉血为主,活血力度宜轻,活血力度过大或过早则不利于控制病情,可重用槐花、生地、白茅根,而减少丹参、鸡血藤用量;随着病情发展,血热之势渐减,热“郁”于血络逐渐明显,应逐渐减少寒凉之品,增加活血力度,此时若一味凉血而不活血可致脉络瘀滞不通,影响预后。凉血活血时机、力度不合适都会延长病程。故临证应从疾病发展的不同病理阶段,综合权衡凉血、活血的时机和力度。
“白疕二号”养血解毒、攻补兼施
“白疕二号方”药物组成:鸡血藤30g、当归15g、生地15g、土茯苓30g、蜂房15g、威灵仙15g。全方养血滋阴润肤,药味虽少,组方精炼。用药涵盖养血、滋阴、健脾、解毒四个方面:鸡血藤、当归养血活血;生地养阴生津,津血同源,津生则血荣;山药补脾生津,健脾则气血生化有源;土茯苓、蜂房、威灵仙散风除湿解毒。全方以养血滋阴为核心,四个方面用药相辅相成、攻补兼施。
银屑病血燥证阶段,热邪已衰,每见风湿毒邪阻滞。这一阶段皮疹由鲜红转为淡红,肌肤干燥失养,甚或肥厚皲裂,瘙痒剧烈。肌肤失养为疾病外在表现,阴血不足为致病之本,故追本溯源,宜养血滋阴润肤。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健脾以补气血生化之源。
肥厚顽痒者,多兼风湿毒邪蕴肤,故滋阴养血健脾同时祛风除湿解毒,攻补兼施。
临床应用中应依据正邪盛衰和不同病机的变化,转换调整用药。此阶段部分患者皮疹变薄、变淡,皮疹呈现消退趋势,瘙痒较轻,舌淡,舌苔薄,体现津血不足为主,风湿毒邪不著,方药以健脾养血扶正为主;部分患者虽然皮疹变淡,但肥厚、浸润明显,甚见皲裂,瘙痒顽固,舌淡、或见腻苔,是为脾虚血燥生风,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风湿毒邪阻络,此时虚实夹杂,为疾病胶着凝滞不退状态,应驱邪扶正,健脾滋阴养血同时加强祛风除湿解毒之力,攻补兼施。
“白疕三号”活血散瘀、气血同调
“白疕三号方”药物组成:三棱9g、莪术9g、鬼箭羽15g、桃仁9g、红花9g、赤芍9g、白芍9g、苏木9g、木香6g、陈皮9g。全方药少力专,活血化瘀行气。方中三棱、莪术、鬼箭羽破血通经,桃仁、红花、苏木、赤芍活血祛瘀,木香、陈皮理气行气。一派行气活血之品中加以白芍养血敛阴,使药性不至过于峻猛,驱邪而不伤正。
银屑病血瘀证阶段每见皮疹由鲜红转为暗红,皮疹浸润、肥厚明显,形成大斑块状皮疹,顽固难愈。此时用药强调破血逐瘀、活血散瘀,同时行气活血,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可使顽固难消之皮疹消退。临证应用中,注意根据气血瘀阻程度不同,选择用药:病程短,皮疹初由红色转为暗红,脉络瘀阻较轻,为血瘀证形成之初,此时若兼见余热未清之象,应用活血药物时宜兼用凉血之品,以清余热。病程长,疹色暗紫,皮疹干燥肥厚、顽固难消,甚至舌质紫暗,满布瘀斑,则为瘀血阻络,经脉皮肤失养,此时一方面应行气与活血同用,以加强活血散瘀通络之功,另一方面应活血养血同用,以使局部失养肌肤得以濡养。
03
拓展发挥
治血为宗,兼理肠胃
1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皮肤病与肺和胃肠道的功能密切相关,通过调理胃肠可以治疗皮肤病。白疕三方虽然药味精简,但每一方都有调肠理脾之品,治疗血热证的“白疕一号方”兼具清肺肠热邪的作用,方中生槐花清大肠经热以清热凉血,肺与大肠之热得清,则血热得散;治疗血燥证的“白疕二号方”兼具健脾益肠的作用,方中山药补益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补益脾胃,则气血得生、肌肤得养、血燥得润;治疗血瘀证的“白疕三号方”兼能健脾理气,其中陈皮、木香行气运脾,气行血行,瘀血得散。
跟随陈凯教授临床学习中,凯老也经常强调:胃肠道如同折叠在内的皮肤,与皮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治疗皮肤病时一定要注重调理胃肠。凯老治疗银屑病方药中常联合平胃散、除湿胃苓汤等。
跟诊邓丙戌教授学习中,发现邓老论治银屑病也经常选用茯苓、白术、砂仁、藿香、鸡内金等健脾、醒脾、调和肠胃之品,提高疗效。现代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银屑病之间存在相关性,这为白疕三方治血为宗、兼理肠胃的思路提供了现代生物学研究基础。赵老经验和现代研究都提示我们论治银屑病不仅要重视“从血论治”,也应该重视调理肠胃,做到“内外兼治,表里同调”。
知常达变、随证加减
2
银屑病属于复杂难治病症,血热、血燥、血瘀三个基本证型可以为银屑病论治提纲挈领,但银屑病全病程并不是孤立的三个证型、三个阶段,而是动态变化的,三个证型存在互相转化、兼杂、合并的可能。白疕三方实际应用时也应随证加减,并且其加减变化及权重应依具体病情而变化。
邓丙戌和陈凯教授诊治银屑病灵活机变,师法而不泥方,对赵老经验多有拓展。两位教授应用白疕三方时,经常进行化裁、加减、联合,以经典的三方为基础,变化出更多切合临床的经验方。如患者疹色由红转淡,血热证向血燥证转化阶段,可将“白疕一号方”、“白疕二号方”联合使用。对于病程日久,顽固不消的皮疹有时既能见到皮疹干燥皲裂的“燥”相,又能见舌、脉的“瘀”相,为血燥血瘀夹杂之证,此时可将“白疕二号方”与“白疕三号方”联合使用。
经典联合、灵活应变
3
血热、血燥、血瘀三个基本证型不仅存在互相转化、兼杂的情形,三个证型之外还有更多兼夹、过渡证型。临证中应结合具体中医证型调整用药。跟随邓丙戌教授诊疗中,发现邓老常以白疕三方加减、联合赵老其他的经典方药使用,切中病机,疗效斐然。
邓老认为现代人进食肥甘厚味、工作压力大,体质兼夹湿热者较多,在临床进行期银屑病患者中经常见到舌质厚腻,大便粘滞等血热兼湿证。对此,邓老常以“白疕一号方”联合“湿疹一号方”(清热除湿汤)或除湿丸论治,每奏良效。两方联用可以将炽盛之血热、湿热同清。现在这一联合方药已经成为我科治疗进行期银屑病常用的“组合拳”,对于血热炽盛兼有湿热者,这一“组合拳”较纯用凉血方药效力更宏、见效更快。此外,邓老还经常以白疕三方联合除湿丸、秦艽丸、银乐丸、润肤丸等赵老经典方药加减化裁使用,拓展出新的方药组合。邓老经典联合、灵活应变的思路对赵炳南教授经验的传承与开拓,对后辈学习者的诊疗思路有着极大的启发。
异病同治、三方多效
4
白疕三方虽然主要用于治疗银屑病血热、血燥、血瘀三证。然实际应用中对许多皮肤病多有良效。白疕一号方还可用于治疗玫瑰糠疹、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皮炎、多形红斑、紫癜样皮炎等,见皮肤红斑、皮下瘀点,疹色鲜红,固定不移,属血热雍络之证者。白疕二号方还可用于治疗慢性湿疹、皮肤淀粉样变、鱼鳞病、神经性皮炎、扁平苔藓等,症见皮疹色淡,肌肤干燥,层层皮屑,属阴虚血燥,肌肤失养者。白疕三号方还可用于治疗慢性湿疹、带状疱疹、皮肤淀粉样变、结节性痒疹、血管炎、静脉炎、雷诺氏病、硬皮病等,见皮疹色暗,皮肤经脉瘀阻明显,或见肥厚或浸润明显顽固难消之皮疹,证属于气滞血瘀之证者。
04
结语
总之,白疕三方是赵老论治寻常型银屑病的基础方,也是赵老从血论治银屑病辨证体系的基石。三方历经时代变迁、大浪淘沙的洗练,不仅临床疗效卓著,更是以简驭繁,带给我们无尽的启迪和发挥空间。赵老和诸多前辈的兢兢业业,传承创新,使我们得以承袭这些宝贵方药,我们临证中亦应不断精研,继承发扬赵老无私奉献医学的精神。
本文发表于北京中医药杂志年第09期,略有删改。
责任编辑:江雅楠
更多精彩内容,下期再见!
动动小手,点赞、转发、在看!
有想学习的内容请留言告诉我们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