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近一篇皮肤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诊断方面的综述::其中MF最为多见,篇幅最长,故分为两次内容。
皮肤T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谱系涵盖惰性到高度侵袭性多种类型,因此准确的病理诊断至关重要,这需要整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检测等多种信息综合判断。此文讨论了病理医生评估这类皮肤活检可能遇到的诊断困难,例如早期(斑片期)蕈样霉菌病的诊断、蕈样霉菌病伴大细胞转化与原发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鉴别、认识淋巴瘤样丘疹病新的病理学形态及其类似的病变、正确评价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提示系统性病变的标记(如ALK)的表达、认识种痘样水疱病样EBV阳性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宽泛的临床和病理表现差异、评价以嗜表皮为主要生长方式的原发性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并合理分析惰性增殖性疾病类型,如原发性皮肤肢端CD8阳性T细胞淋巴瘤和原发性皮肤CD4阳性小/中等T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等。
前言
近年来,原发皮肤T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相关研究及分类更新是一热点话题,这类疾病谱系广泛,可以是惰性孤立性病变,但也可以是高死亡率的侵袭性肿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T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与皮肤的其他病变一样,必须要结合疾病的临床表现进行评估。合理正确解读整合相关信息就像拼图游戏一样,将临床、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检测等‘积木’完美结合才能‘拼出更大更美好的图案’。
本综述的目的:(1)识别正确诊断常见皮肤T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如蕈样霉菌病)的线索;(2)将临床、病理和分子发现整合到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日常诊断框架之中;(3)认识罕见类型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并将其纳入皮肤T组织淋巴增殖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
蕈样霉菌病
早期蕈样霉菌病
蕈样霉菌病(MF)是美国最常见的皮肤淋巴瘤,约占所有病例的50%,包括很多临床和病理学亚型和变异型。早期MF(斑片期)的诊断尤具挑战性,常需要临床与病理相结合,因为早期MF与良性炎症性皮肤病(如副银屑病、湿疹、苔藓样皮肤病、慢性苔藓样糠疹、玫瑰糠疹、药疹和白癜风等)具有相同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诊断可能非常艰难,而且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作为独立诊断标准的价值也有限。
早期MF的典型表现为非典型淋巴细胞非对称性嗜表皮现象,瘤细胞呈脑回样,核染色质浓集,周围可见空晕,这些细胞在真皮-表皮交界处排列延伸(“珍珠串”征),并向上呈派杰样迁移;角质细胞基底呈空泡状变性。真皮乳头伴纤维化,还常见瘤细胞呈带状或浅表血管周围浸润。综上所述,最重要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是表皮内出现单核脑回状、中等至大的瘤细胞。不幸的是,正如预期的那样,这些组织病理学标准被认为最具争议性,很难应用于早期MF的诊断。
辅助检查如免疫组化可能有助于诊断,泛T细胞标记(如CD7、CD2或CD5)的缺失提示T细胞增殖异常。CD4/CD8的比例大于4-6:1(反之亦然)对于确定T细胞的表型很重要,支持其肿瘤性起源;通过PCR或测序来检测TCR基因重排有助于了解嗜皮肤的淋巴细胞的克隆状态。
Pimpinelli等提出将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和分子发现相结合应用于皮肤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常规诊断流程,该方法也被国际皮肤淋巴瘤协会推荐用于早期MF诊断。该系统是基于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形态、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组化的综合评分,故MF的诊断基于上述4方面标准的不同积分组合(Table1)。我们应用这些标准评估样本发现其适用性很强,局限性当然也存在,因此需要谨慎解释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发现之间的联系。Table1Pimpinellietal.(InternationalSocietyforCutaneousLymphoma)algorithmfordiagnosisofearlymycosisfungoides
早期MF的组织病理形态解读非常具有挑战性。亲表皮性(或淋巴细胞外渗,该词语通常用于反应性过程的描述)和浅表血管周或苔藓样浸润是MF的特征,但也可见于反应性过程。细胞的非典型性和表皮内淋巴细胞聚集(Pautrier微脓肿)均强烈提示MF,但细胞非典型性的评估带有主观性,而且MF早期阶段并不一定均能见到Pautrier微脓肿。一些表皮改变如海绵状水肿、界面炎或明显的疣状棘皮病通常不见于经典型MF,但是所有这些表现都可在MF的不同变异亚型中看到。故当病理医师见到明显的海绵状水肿、苔藓样界面性皮炎、表皮连接处空泡化、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真皮乳头水肿、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红细胞外渗等现象时,提示为非经典MF甚至是反应性病变。
和组织学一样,早期MF中T细胞标记的免疫组化结果也必须谨慎评估。早期MF中免疫组化的价值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应用免疫组化评估早期MF的疑似病例时,要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