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分享50汗多并非均肾虚,调和营卫

汗多并非均肾虚,调和营卫可速愈!

何先生,25岁,年1月19日初诊。主诉:多汗半年。

1病史介绍

白天手足汗出,夜间睡眠盗汗,冷汗。睡眠偶有噩梦。手足凉,后颈部怕风。舌胖大有齿痕,苔滑腻,脉沉细。

2诊断

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中医诊断:汗证

3辨证施治

四诊合参,此为太阳表虚,营卫失和,予桂枝加黄芪汤加味。

方药如下:

黄芪45g,桂枝20g,白芍20g,红枣30g,煅牡蛎30g,糯稻根60g,浮小麦30g,炙甘草15g,生姜3片。8付。

4复诊

二诊(.1.24)

汗出好很多。效不更方,守方续进8付。

三诊(.2.2)

患者笑逐颜开,言夜间盗汗消失,白天手足汗消。睡眠好转,已与常人无异。仍续原方巩固。

5病案分析

多汗症(自汗、盗汗)为中医顽疾,有些病人辗转多医治疗数年不愈,某种程度上属难治性疾病。此患者汗出有两个特点,一为夜间盗汗,二为白天手足汗。存在自汗、盗汗两种情况。桂枝加黄芪汤为金匮水气病篇治疗黄汗之方,“黄汗之病……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欲掌握此方应用指征,必先掌握其药证、方证,黄芪为仲景治汗要药,用量最重的方剂为芪芍桂酒汤,用量五两,主治“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的黄汗病,可见大量黄芪可以止汗。又桂枝汤本有止汗作用,伤寒第53条、54条所描述的“病常自汗出”、“自汗出而不愈”,便是用桂枝汤“复发其汗”,从而达到“营卫和则愈”的目的。

故此案以桂枝加黄芪汤为基础方,又和牡蛎散之义,牡蛎散中浮小麦便有养心阴、退虚热止汗功效。从经方角度看,合入浮小麦便有了甘麦大枣汤,甘麦大枣汤可治妇人喜悲伤欲哭,也有止汗作用。患者夜间盗汗,存在阴分不足情况,故用之。方中加入糯稻根一药,为对症用药。糯稻根敛汗需重用,本案用量即为60g,临证中除内服外,亦可煮水外洗,对于脚汗患者效佳。

教材言自汗多责之于气虚不固,盗汗多责之于阴虚内热,然临证多错综复杂,又不可过度拘泥于此。活用经方,不但可以使临证思辨简单、快捷,更会收到良好疗效。但时方也不容忽视,此案便是经方时方合用的典范。

整理:刘奇指导老师:欧阳卫权

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处方仅针对此案患者,读者切勿擅自使用。

相关文章链接:

医案分享37

妙用三仁汤治疗多汗证

欧阳卫权简介

医院首批青年名中医。现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法专业委员会常委,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继承人、南方医科大学“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客座教授。

师承“国医大师”李振华、禤国维、“古中医流派”李可等著名老中医。学术上主张回归中医传统,用中医思维指导临床,坚持纯中医道路。致力于中医经典《伤寒论》的临床应用研究。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多年,学术上主张回归中医传统,遵循中医自身规律发展中医,用中医思维指导中医临床,坚持纯中医道路。致力于中医经典《伤寒论》的临床应用研究,强调以六经为纲,方证为核心,万病识机,活用经方。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科疑难杂病,为国内系统性研究《伤寒论》六经辨证及经方治疗皮肤病第一人,多次受邀于国内外学术会议作经方专题演讲,尤其系统地讲授《伤寒论》经方辨治皮肤病的学术经验,影响了一大批中医皮科临床医师。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六经辨证新探——经方辨治皮肤病心法》影响很大。

擅长疾病:

皮肤病:带状疱疹神经痛、痤疮、荨麻疹、血管炎、红斑狼疮、特应性皮炎、湿疹、银屑病、白癜风、扁平疣、激素依赖性皮炎、斑秃、结节性痒疹、丹毒、黄褐斑、皮肤瘙痒症、过敏性紫癜、生殖器疱疹、毛发红糠疹等;

常见内科疾病:失眠、慢性鼻炎、慢性胃炎、腹泻、心悸、头痛、眩晕、更年期综合征、口腔溃疡等。

其他:小儿发热、咳嗽、肺炎、哮喘、厌食、消化不良、夜啼、遗尿等;痹证、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等。

欧阳卫权年2月出诊安排

骏景分院

2月1日(周四)下午

2月3日(周六)下午

2月10日(周六)下午

东山分院

2月6日(周二)下午

2月13日(周二)下午

2月27日(周二)下午

致电--预约

(电话预约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9:00-21:00)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chunkangzhen.com/kzzz/92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