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给学生留下一个称职的优秀班主任形象呢?我虽师范出身但未曾有过专门的研究。我在读书的时候当然经见过多位班主任,他们给我分别留下哪些印象呢?
年我考取了一所师范学校,在三年中师的读书生活中,经见过六位班主任。
迎接我们入校的首位班主任是胡志清老师。他好像是前任留校的学长,是一位戴着近视镜、彬彬有礼、少言寡语的年轻人。他不兼课,实际上也不太多管理班内的事务。接任的是刚从北师大化学系毕业不久的万玉龙老师。他的近视镜上有那么多圆圈圈,其度数肯定同他的学问一样深吧?课堂上下他都能跟同学们打成一片。虽然他的教龄可能刚刚开始计算吧,但他对教材的深浅难易程度都能胸有成竹地驾驭自如,于是他便信心满满地上好每一节课。课余也常见他同班干部们商讨有关班内事务。因此颇得同学们普遍好评。笫三位班主任是教政治课的女老师赵亦召,我对她无多印象。第四位是马子炎老师,他教什么课我还真忘了,但有一件小事我却记得。一次他指着我递给他的请假条说:"这个条子上的‘恩准`二字不妥,这是一种陈旧的卑微口吻,只要说明因什么事或病,请多长时间的假就行了……″这话颇为暖心啊!接替马老师的是冯腾骧老师。他是一位似乎总是笑嘻嘻的人,他的慈祥就直接写在他的脸上。说实话,我并不喜欢他所任的《教育学》课,但对冯老师的人品却是非常信服的,那完全是因为他对教学的孜孜不倦和对同学们真情实意的呵护。
最后一任班主任是一位身高马大的教我们政治课的东北汉子。他平时说话就中气十足,讲课中往往更是做作地用激昂慷慨的语气和体态搧情,其实他真正的学识并不怎么样;但训起学生来却显得振振有词,甚至自己先火冒三丈,而根本不容学生有半句辩驳。一次我看到一位女生去找他,在门外喊"报告″后,他在屋里说:"进来!干哈?有事说事别磨叽!″隔了一会突然听到他气急败坏地高声喊:"你滚犊子!出去!″那位小女生泪汪汪地跑了出来,我当然不知究理。在班委会上更是他说了算,因此同学们背后称他为"三大爷″,即人粗大、嗓门大、脾气更大的一位"大爷"。
年我们面临毕业工作分配。不少家本在外地市的同学,通过种种关系都留在了市内,而我本就是"老太原″却莫名其妙地指派我去交城,还美其名曰要我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但事先又根本未向全体同学说明其分配原则是什么。于是我斗胆问这位"三大爷″究竟为什么。他反问我:"那你籍贯是哪里?″我说:"我籍贯是清徐,但我……″他打断我:"那我分配你去清徐!″说罢他竟甩门而去。后来一位同我非常要好的同学私下告我,医院开了"假证明″而惩罚我。
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话稍说远点。我十几岁读小学时,校方组织全体同学为预防结核曾接种卡介苗。接种前须皮试,若阴性须接种,阳性则无须。我是阳性未接种,但手臂上从此因皮试而留下了一个圆形的淡红色斑印。时隔不久,我的双下肢由下而上地出现了好似皮下渗血似的粉红色斑痕,医院后认为这是一种名为"紫癫″的病,须服药和继续观察。年我毕业前夕去山大二院皮肤科继续诊治时,医生为我写了病情说明。写完后该医生认为自己写的太潦草怕不好辨认,便要我重抄一遍后他签名并加盖公章。就是这份证明,聪明的"三大爷″看出破绽,认定是我在造假,于是用"组织″的名义暗中惩罚我。其实一个电话就可澄清的事,但他并不想核实内情。我为此专程去省教育厅申诉,专管师范生分配事的同志详细认真了解情况后,几经周折,终于改派我仍回市内去某小学任教。事隔多年后老同学聚会,说起当年事,都还提到这位"三大爷″在以"组织″名义分配学生事上的一些卑鄙下作之举呢!
就是这样,我对这位东北籍的"三大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从此不再说自己祖籍清徐,而是直称太原了,其实我哪里是对清徐有什么成见呢?至于这位"三大爷"的尊姓大名,我不敢轻易提起了,权当"为尊者讳″吧!
此后有一段时间,我似乎对东北籍人士有了一种偏见,至少是敬而远之吧。但是当我在最后一段读书阶段,接触到这位班主任时,我这种偏见却从一步步到完全彻底地改变了过来。他就是我读"太原师专″时的班主任赵桢老师。
这就是赵桢老师当年"太原师专″成立时,我有幸成为其首批学生。班主任同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我看到的是一位戴近视镜的中年人。他开口就说:"同学们,别吵吵了,我来当你们的班主任,但我知道你们都是文化人,我呢,其实就是个大老粗,以后有什么事,咱们好商量……噢,对了,我叫赵桢……″他这话也许还真说对了一半,因为我们这批学生大多数是小学教师考取来的,还有少数是复转军人或文教机关干部,文化程度也都在中等以上,工龄长短不一,年龄相差也很大,我最小,19岁,只有一年教龄,而班里两位"老大哥″都三十大几了,其余也多在二十五六以上,学历、经历颇丰,有几位确实还满自负的样子呢。至于赵老师什么文化程度,我们就不甚了了了。
那时正是火红的全国大跃进的时代呀!决心要在十五年内超英赶美!于是如火如荼的"大战钢铁″运动开始了。我们刚入学没几天就背起行李,徒步远赴离市区里外的古交山上的河南乡,安营扎寨开始大炼"钢铁″了。我们同赵桢老师的接触这才算真正开始了。
(这就是当时的照片,虽然有点模糊不清,但其中必有赵老师。)赵老师虽是一副清瘦的中等身材,但干起劳动活儿来还真不惜力。一个比我们年龄都大了许多的中年人了,也并非膀大腰圆之辈,竟然同我们这些年轻人比赛拉平车,看谁拉得多、跑得快。高炉生火后,又同我们一样昼夜二十四小时轮班值守。一次有位同学拉矿石砸伤了脚,哼哼呀呀呻吟了一夜,赵老师竟值守在旁,一夜也没合眼,次日一早他联系了卡车才把伤者送回太原。一段时间后,有不少同学因长时间睡"地窝子″潮湿阴冷而生病,他同样也身体很不舒服了,但他首先还是关心同学,嘘寒问暖并寻医送药。有时还哼哼上两句东北二人转逗逗大家。
三个来月山上的紧张劳动结束了,这才返校真正开始了课堂学习。当年为我们任教的,应该说都是市内高校和中学的、或调或聘来的名教。如年长者有张维汉、萧景岐;中年的有如卢忠民、余士弘、刘蕴宽;青年的有如冯一健、苏国联等诸位。我们在如此名流云集的学习环境中,确实感到有如沐春风般的幸福和惬意。而坐在教室里最为专一用心听讲的却是我们的班主任赵桢老师。他告诉我们他文化?子薄,这实在是非常难得的一次学习机会,他甚至还动情地说:"同学们呀!你们也是我的老师呀!可别嫌弃我这个差等生啊!″他不是虚伪地假客气,而是真心实意地这样说的。他经常在课间询问老师,更不止一次地同我在课下对听讲笔记,把一些重要遗漏处及时补上。他召开班干部开会也往往是最后才发言,从不以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萧景岐老师有次就同我随口说道:"你们这个东北汉子赵老师还真是个实实在在的人呀!″萧老师这人说话可严谨了,很少听到她主动夸别人。她有不凡的经历,她在北京读女师大时曾是鲁迅的学生,亲耳听过他讲起年的"三一八惨案″时,刘和珍、杨德群两位女同学遇难的经过。这位操文水口音的萧老师可是五、六十年代省城语文教育界"三萧″之一的名教啊!
我还记起一件小事,赵老师还曾经同班内同学一道去女同学周晓峰家,热情地参加了她的婚礼呢!后来他还促成了班内另一对男女同学的恋情,被大家传为佳话呢!
这是我班同学的毕业照,前排坐者多为校领导和任课教师,其中照片左起第十人即赵桢老师,他身后左侧白衣立者就是我。
临毕业前几天,他私下告诉我,前些日子校领导召集所有任课教师开会,商讨各班准备留校生的人选,会上大家一致同意赵老师的举荐,中文专业班要将我留校并培养任教,问我有否意见。我当然是非常愉快而喜出望外地接受了此安排。说实话,能有机会来师专读书是我莫大的幸事,因此我是如饥似渴般认真读书学习的,再加上我最年轻,又没有任何负担,各科成绩在班内也确实均属出类拔萃,因此我自信:一定不会辜负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这番重托,我坚定地认为我有能力胜任。就这样,我的白色学生校徽,不久就换成了红色的教工校徽了。系内安排我先从辅导学生自习和帮助老师批阅作业等助课工作做起,并指名两位老师重点指导我进修有关书籍,我又考取了北京函授学院中文专业,继续学习。一个学期后,我正式为新生开了《现代汉语》课的教学。这时的赵老师还不"放过″我,还来不断听我的课,原来是因为他已是新班的班主任了,是为给我反馈学生的意见的。这真所谓"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了!谢谢了,谢谢了!
我们班同学毕业后各奔东西了,但几次聚会都不忘记邀请赵老师参加。
(这是一次,中间坐着露出白衬衣的是我,我右侧是赵老师。)(这是又一次聚会,第二排左起第六人是赵老师,最后排高个儿是我。)那么,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是什么样儿的呢?我前面已说过,我尽管是师范出身,但也从未专攻过这方面的论著。就我所经见过的几位班主任老师中,多数也当然是师范出身且从教多年,他们的相关理论知识肯定很多,而赵桢老师就相形见绌了,他绝对不是这方面的理论专家。但他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一位好班主任首先要有尊重人的胸怀,即能平等待人;然后才能有体贴和关怀人的意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年韩愈所讲的"道”当然是儒家所尊崇的孔孟之道。今天我们要讲"道″,其内涵当然更为宽泛了许多。如今,"初心″在人们的不断检讨中逐步回归着,不是有些教育机构要孩子们从小就研读《弟子规》了吗?"吾日三省吾身″不好吗?"从善如流″、"仁者爱人″不对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不也是起码的道德标准吗?由此我还联想到,有时所谓"文化″和"文明″、"文化人″和"文明人″、"学历″和"知识″之间,往往不见得能完全划等号。我们平时引以为傲而自诩为"知识分子″,不过仅仅是"识字分子″而已,况且有时连字也认不全,有啥可傲之处?
话扯远了,赶快回归。总之一句话,赵桢老师本就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并无辉煌,更遑论伟大,但他确是我所经见过的班主任老师中,可圈可点处和闪光点最多的一位。我敬仰他,他是我做人的榜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