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灸灸专题之
减肥塑型
减肥塑型的方式有很多种,那么,有没有一种安全、健康、有效、还不易反弹的呢?
或许,这篇文章会重新打开你的认知……
一
肥胖的概念
肥胖是一个很常见的、古老的代谢性的疾病,当人体进食的热量多于消耗的热量的时候,多余的热量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当脂肪的储存超过正常的生理需要时,就演变成了肥胖症。
具体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没有原因的体重增加
继发性肥胖:有明确病因诱发的肥胖,如多囊卵巢综合症、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二
肥胖的诊断
体质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kg/㎡)
亚洲成年人指标:23BMI24.9肥胖前期,需要控制体重25.0BMI29.9一度肥胖BMI≧30.0二度肥胖
(中国)腰围指标:男性90cm女性80cm均属于肥胖范畴。
注:肥胖的人,只要BMI指数或者是腰围任何一项超标,都可以诊断肥胖。而健康人需要腰围和BMI指数都在正常范围才是健康。
三
肥胖的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或者偏爱一些热量高的食物(无肉不欢)
饮食不节,会影响到脾胃的功能,脾胃是运化水湿的,体内的水湿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运化,胖人多痰湿,从而造成肥胖。
2、情志不畅:不良的情绪
从中医学的角度,情绪会影响到肝脏的功能,抑郁、急躁、爱生气的情绪,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从而影响体内气机的调畅,进一步影响到血液、水液代谢的通畅,最终导致血液的淤滞和痰湿的产生,使得人体发胖。
此外,这种不良的情绪很多人会用暴饮暴食或吃甜食的方法来解决,也会造成肥胖。
3、过度安逸:缺少一定的活动量。就是每日摄入的能量高于消耗的能量,也会造成肥胖。
古书讲:久卧伤气
4、体质因素:运动员(相扑、举重)、家族遗传
四
肥胖的症型
1、胃肠湿热型(食欲强,易饿)
慎用灸法,胃肠偏热,灸法会加速饥饿感。
2、脾虚湿盛型(适合灸法)
本质是脾虚造成,属虚症,表现出来的是痰湿比较盛,因此是本虚标实的一种症型。
这类患者表现出来的肥胖是臃肿的,肌肉松软、不结实,面色黄白、有浮肿的感觉,且身体困重。因为痰湿的性质就是沉重、粘滞,所以痰湿的人常会感觉身体非常困重,不爱动,从而进一步导致肥胖的加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需要经常运动,使气血通畅,一定程度上能清除痰湿。
脾虚湿盛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吃的不多(喝凉水都长肉),食欲并不旺盛,甚至比一般人的食欲还差一些,但还是在不断的发胖。因为脾虚导致吃进来的食物,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运化,大多数都储存起来,消化不了,就导致了肥胖。其次,这类人,大便不成型,甚至大便中还会有一些不消化的食物。
舌苔白腻、厚重,脉细滑。
3、气滞血瘀型(适合灸法)
主要跟情绪不畅有关,不会太胖,体重不会特别重,主要表现为形体较丰满,面色偏暗,没有光泽,没有气血,瘀滞,时常胸闷、胀满,女性还容易表现为月经的失调,痛经,乳腺增生。
舌头暗红,舌头的两侧有瘀斑瘀点,舌苔是博白的,脉弦涩。
五
肥胖的治疗取穴
1、针对所有的肥胖类型
无论哪种类型的肥胖,都可以取腹部穴位,包括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这都是任脉的穴,然后任脉旁开两寸的胃经,天枢穴、水道穴,人脉旁开四寸的脾经的大恒穴、腹哀穴。
上肢,取曲池穴。
下肢,取阴陵泉、丰隆穴、三阴交。
此外,针对局部肥胖,哪胖就刺激哪,通过刺激肥胖的局部来进行治疗。
2、针对脾虚湿盛型
在主穴的基础上,增加脾俞穴、胃俞穴。
3、针对气血瘀滞型
在主穴的基础上,增加膈俞穴(活血)、太冲穴(行气)。
通过在这些穴位上做灸法或者是穴位贴敷,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可以减轻患者的食欲,减少摄入量;二是促进脂肪分解,加速人体代谢。
除了艾灸治疗以外,减肥需要集灸法治疗、饮食控制、运动、作息规律,四位一体,才能够达到减肥的目的。
六
饮食控制
控制饮食,但绝不主张饥饿疗法,这是不科学的。
很多女孩子因为减肥控制饮食,造成月经不调、甚至闭经,诱发了很多问题,饮食主要是低糖、低脂、低盐、多纤维的饮食方法,对饮食的种类不要特别的限制,做到荤素搭配,控制好晚餐,晚上一定要吃少,最好吃素,主食控制在一两。
其次,进行一定的锻炼,有一定的活动量,消耗掉每天的热量。可以选择快走,每分钟一百到一百二十步左右,每天六千步。
同时,作息一定要规律,按时饮食,早中晚三餐按时吃,中间不吃其他零食。保证睡眠量,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大概每天在七小时左右。
总之,减肥应该是以穴位的治疗、控制饮食、锻炼、和作息规律,四位一体。
记住,减肥不仅是为了外表的美好,更重要的是为了健康,因为肥胖,会引起很多疾病。比如三高、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失调、各种妇科疾病等等。
临床证明,穴位贴敷不仅可以使肥胖的人体重下降、腰围缩小,更重要的是针对局部肥胖,通过刺激穴位,减肥效果是非常好的,完全可以达到美体塑性的目的。
此外,灸法(穴位贴敷)是非常健康的减肥方式,不易反弹,是绿色、自然的一种疗法。
当然,饮食、运动、作息时间的规律,要继续保持,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