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9

湿疹的瘙痒如何防治?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在急性阶段以丘疱疹为主、在慢性阶段以表皮肥厚和苔藓样变为主的剧烈瘙痒性皮肤病。其病因复杂,不易确定,过敏体质、物理性损伤、化学性刺激及精神因素等均可能与本病有关。从发病机制上看,主要是由复杂的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性变态反应。

湿疹据其皮损表现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急性湿疹起病迅速,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渗液、糜烂和结痂,常融合成片,边界不清,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多对称分布,尤以头面、手足、四肢远端及肛门、阴囊、女阴部多见。局部搔抓、烫洗或饮酒、吃辛辣食物可致症状加重,伴有细菌感染可出现脓疱和脓性分泌物。亚急性湿疹常由急性湿疹转化而来,急性损害消退,出现以丘疹、鳞屑、结痂为主的损害。慢性湿疹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转化而来,是湿疹经过多次反复,时好时坏,经久不愈而转化为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皮肤变厚、粗糙,并有脱屑、抓痕,边界一般清楚,伴有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

对湿疹的剧烈瘙痒,治疗的原则是抗过敏止痒,但首先需去除各种病因或诱发因素。医生需对患者的工作环境、生活习惯、饮食嗜好及思想情绪等作深入细致的了解,并对全身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检查有无慢性病灶及内脏器官疾病,以除去可能的致病因素。同时需做好解释或说服工作,告诉患者本病不是“不治之症”,把湿疹发生的可能原因及发展规律简单告诉患者,以解除其思想顾虑,使病人树立信心,与医生合作,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说服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让患者避免再刺激,因为再刺激是再次引起湿疹的重要因素。常见的再刺激,外源性的有搔抓、摩擦、肥皂洗、热水烫、用药不当等;内源性的有饮用浓茶、咖啡、酒类,或食用辣椒、鱼、虾、螃蟹,甚至牛奶、鸡蛋等。

内用药物有:①抗组胺药:具有抗过敏止痒作用,最为常用。必要时可两种配合或交替使用。因湿疹多在晚间剧痒,故最好于晚餐后及睡前各服1次。具体用药参见第3问。②钙剂:具有消炎抗过敏作用,有利于止痒,用于急性和亚急性湿疹。用药参见第54问。③镇静药:具有镇静止痒作用,用于瘙痒剧烈、影响睡眠者。常用舒乐安定,每次1毫克,每日口服1~2次;或冬眠灵每次25毫克,每日口服2~3次;或多虑平,每次25毫克,每日口服2~3次。④糖皮质激素:虽有明显的抗炎、抗过敏、止痒作用,但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只用于皮损范围广泛,炎症严重的急性湿疹。待病情稳定后宜逐渐减量至停药,不宜长期使用。

局部治疗,原则同接触性皮炎。对急性湿疹合并感染、有脓液者,宜用1∶高锰酸钾溶液或01%雷夫奴尔溶液湿敷。慢性湿疹可用10%松馏油、20%黑豆馏油软膏或10%硫黄、煤焦油软膏,亦可外用各种糖皮质激素霜剂或软膏剂(但使用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对于局限性苔藓化的慢性湿疹,可用上述药物封包换药;或使用糖皮质激素硬膏敷贴;或局部皮损内糖皮质激素封闭。特别顽固者,可用浅层X线或同位素放射治疗。

中医治疗本病的方剂及单方验方颇多,在此简介一下辨证施治的方法。一般分3型论治:①热重于湿型:相当于急性湿疹,热象明显,皮损渗出相对较少,治宜清热利湿止痒,用龙胆泻肝汤合二妙丸加减。处方:龙胆草、生地、苍术、车前草、苦参各15克,生石膏、六一散各30克,黄芩、黄柏各10克。合并感染者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等清热解毒药。②湿重于热型:相当于急性或亚急性湿疹,皮损渗出流水较多者。治宜健脾除湿止痒,佐以清热,用除湿胃苓汤加减。处方:白术、茯苓、生地、茵陈、苦参各15克,黄芩、栀子、泽泻、陈皮各10克,六一散30克。③脾虚血燥型:相当于慢性湿疹,治宜健脾燥湿、养血润肤止痒,可用养血定风汤加减。处方:白术、苍术、茯苓、赤芍、生地、鸡血藤、苦参各15克,陈皮、当归各10克,丹参30克。

异位性皮炎的不同阶段都可伴有严重瘙痒吗?

异位性皮炎(AD)亦称异位性湿疹或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与先天过敏体质有密切关系的炎症性皮肤病。常有家族遗传史,家族中常患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本病病因复杂,先天过敏性体质是主要因素,患者对某些外在或内在的致敏因子具有较高感受性。引起过敏的过敏原大多为蛋白质食物,尤其是奶类的蛋白质。其他如过度营养、消化不良、预防接种、寒冷及精神因素等均可诱发本病。

本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通常分为3个阶段:婴儿期(出生1个月~2岁)、儿童期(3~10岁)、青年成人期。各期均伴有剧烈瘙痒,具体表现如下:

(1)婴儿期:好发于面颊部,呈湿疹样改变,局部潮红、糜烂渗出、结痂,一般多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皮损可蔓延至整个面部、头皮,少数患儿可累及颈部、四肢伸侧和臀部等处。通常1~2岁自愈,少数可迁延至儿童期。

(2)儿童期:皮疹或为湿疹型,与成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相似,好发于四肢屈侧,尤其是肘窝、窝;或为痒疹型,好发于四肢伸侧,表现为散在粟粒大小浅黄色或褐红色小丘疹,常伴抓痕血痂。

(3)青年及成人期:本病多数于婴儿期自愈,只有约10%的患者移行至成人期。呈播散性神经性皮炎样改变,好发于肘窝、窝及四肢屈侧,亦可播散全身。

对本病瘙痒的治疗,其原则和用药与湿疹基本相同。此外,也常用下列药物:①组胺球蛋白,皮下注射,每次2毫升,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具有抗炎止痒作用。②脑益嗪,每25次毫克,每日3次,口服,具有抗组胺H1受体、5-羟色胺及缓激肽作用。③6-氨基己酸,每次2克,每日3~4次,口服,有一定抗炎效果。④色甘酸二钠,每次毫克,每日3~4次,口服。⑤免疫调节剂胸腺肽或转移因子,肌内或皮下注射。

预防主要是防止本病的发生、加剧和恶化,对已发病者使其缓解或好转。需注意:①尽量避免局部刺激,如不乱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不用肥皂热水烫等。②患者衣着宜用棉织品,尽量少用人造化学纤维和毛织品直接刺激皮肤。婴幼儿衣服、尿布要柔软,洗涤时应尽量把肥皂洗净。③温度要适宜,减少汗液的刺激。④对可疑的诱发因素,如室内灰尘、花粉、皮毛等吸入物,应观察其与病情的联系,对相关诱发因素应竭力避免。⑤不饮酒或食用其他有刺激性的食物,对可能诱发或加剧病情者应忌食。⑥不宜过度劳累,避免精神紧张及情绪波动。⑦不宜轻易注射青霉素及血清类制剂。

自体敏感性皮炎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伴有的瘙痒有何不同?

自体敏感性皮炎是由于患者对自身内部或皮肤组织所产生的某些物质过敏而引起。而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是一种与皮肤感染灶中自身组织蛋白抗原有关的变态反应,可能是自体敏感性皮炎的一个类型。两者可看作特殊类型的湿疹,都伴有瘙痒,但又各具特点。

自体敏感性皮炎发病之前,常有一原发病灶,以接触性皮炎、淤滞性湿疹、钱币状湿疹、脂溢性皮炎多见,常位于小腿、足部和阴囊等处。经各种不适当的刺激后,原发灶急性恶化,出现红肿、糜烂和渗液,经1~2周后发生继发灶。继发灶发生于原发灶附近或远离原发灶的上肢、腹部、躯干等处,往往对称分布,约近半数为全身性。继发灶的皮疹为成批或成群出现的炎性小丘疹、丘疱疹,融合后形成斑片,类似湿疹样损害,部分皮疹类似玫瑰糠疹。还有患者在手掌和指侧出现米粒至绿豆大密集水疱,类似汗疱疹。本病一般在原发灶好转后,继发灶的皮疹可逐渐消退。

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在发病前,患者常有溃疡、窦道、瘘管、化脓性中耳炎等慢性感染性病灶,由于治疗不当、出汗、搔抓及分泌物的刺激,使原皮肤损害周围出现潮红、肿胀、红丘疹、水疱或脓疱。疱破后形成糜烂,表面覆有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及结痂,并向周围扩大蔓延,且可随搔抓方向呈线状播散。常伴有附近淋巴结肿大及压痛。皮损可随原发损害消退而好转。

治疗上述两病的瘙痒,原则是去除病因和对症治疗。自体敏感性皮炎关键是治疗原发灶,原发灶消退,继发灶一般可随之逐渐消退,瘙痒也就不存在了。原发灶的治疗应根据皮损性质选择进行,如渗液较多的,可外用3%硼酸溶液湿敷。如有继发感染应作细菌培养,再用敏感抗生素局部外用或内服。其次,也要根据情况对症治疗继发灶,可给予抗组胺药抗过敏止痒。如皮损广泛、病变严重,可短期内服糖皮质激素。传染性湿疹样皮炎,仍以控制原发灶为关键,对原有皮肤病需作相应处理。应早作细菌培养,轻者局部外用抗生素,重者宜及早内服抗生素。其他治疗可参照湿疹。

--姚春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chunkangzhen.com/kzcr/6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