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浴已逐渐成为皮肤科临床常用的外治皮肤病方法之一,在临床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在应用中存在一些分歧,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提高。
一、定义与分类
定义:中药药浴(简称药浴)是在浴水中加入一定量的中草药,以适当的温度通过一定的方法洗浴全身或局部,以达到缓解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分类:①根据范围不同,可分为全身药浴和局部药浴,局部洗浴又分为坐浴、手足浴、头面浴、目浴等;②根据使用方法不同,可分为湿敷、熏洗、熏蒸、浸浴、淋洗等;③根据有效成分不同,如淀粉浴、硫磺浴、糠浴等。
二、药浴的操作方法
1.湿敷疗法:基本操作:用6—8层纱布(可预先制成湿敷垫备用)浸入新鲜配置的药液中,待吸透药液后取出,拧至不滴水为度,随即敷于患处,务必使其与皮损紧密接触,大小与皮损相当,每次30~40min,每隔5~10min更换1次湿敷纱布,每天1~2次。①冷湿敷法:将湿敷垫浸入药液,温度以0~10℃为宜,将湿敷垫拧至不滴水为度,敷于患处,保持敷料较长时间湿润,每隔10min更换
1次;②热湿敷法:将湿敷垫浸入药液,温度在30~40℃为宜,操作方法同上;③开放性湿敷:湿敷垫覆盖在皮损后不包扎,每隔5~10min取下湿敷垫,再浸入药液中,重复基本操作;④闭合性湿敷:湿敷垫覆盖在皮损后,再加盖油纸或塑料布等,每隔30min取下湿敷垫,再浸入药液中,重复基本操作。
2.熏洗疗法:①将浴室温度调节于20~22℃,根据患者病情,辨证选用中药,将煮沸的药液倒入容器中,使药物蒸气作用于患处;②待药液温度降至38~40℃左右时,加入适量温水,药液与水的比例为3:10,患者将躯体及四肢浸泡于药液中,每次熏洗20~30min,以出汗为宜,每日1~2次。
3.熏蒸疗法:①全身熏蒸疗法:采用中药汽疗仪进行治疗。治疗前30min预热舱温,取出煎药锅,加水~ml,再置于加热盘上,在控制器上按加热键,当温度显示33℃患者进治疗室;按医嘱配制药煎液;在控制器上设定治疗温度(37~42℃)、治疗时间(15~20min);治疗到达设定时间,协助患者出舱,擦干皮肤更衣后休息片刻再到室外;②局部熏蒸疗法:将配伍成方的草药煮沸后置于口鼻或患处,使药物蒸气作用于患处,每次l0~15min,每日1~2次。
4.浸浴疗法:将浴室温度调节于20~22℃,根据患者病情,辨证选用中药,把煎好的药液倒入木桶或浴缸内,加适量温开水,药液与水的比例为3:10。①全身浸浴:水温调至38~40℃;使患者躯体及四肢浸泡于药液中,每日1~2次,每次20~30min;②局部浸浴:将煎好的药液放至木桶或足盆内,再加入适量温热水,将患处浸泡于药液中,每日1~2次,每次约20~30min。
5.淋洗疗法:①按药物煎煮方法,煎煮出~ml浓度为10%~30%的药液,可将药液装入带细眼的小喷壶内,淋洒于体表患处;②将6~8层纱布浸透药液,然后拧挤纱布使药液淋洒于体表患处。亦可用一个小盆装药液,缓缓将药液倾倒于体表患处,每次10~15min,每日1~2次。
三、药浴的适应证
1.湿敷疗法适应证:开放性冷湿敷主要用于皮肤潮红、肿胀、糜烂及渗出明显者,如急性皮炎、急性湿疹、化脓性或感染性皮肤病等;闭合性热湿敷主要用于慢性肥厚、角化性皮损,或有轻度糜烂、少量渗液者,如慢性单纯性苔藓、慢性湿疹等。
2.熏洗疗法适应证:全身熏洗:皮肤瘙痒症、慢性单纯性苔藓、慢性湿疹、特应性皮炎、系统性硬皮病、银屑病、荨麻疹、玫瑰糠疹、扁平苔藓、疥疮等;
局部熏洗:手足皲裂、手足癣、手部湿疹、汗疱疹、石棉状糠疹、斑秃、毛囊炎、脂溢性皮炎、脂溢性脱发、肛周湿疹、阴部湿疹、外阴瘙痒症、肛周瘙痒症等。
3.熏蒸疗法适应证:全身性皮肤病:老年皮肤瘙痒症、系统性硬皮病、皮肤硬肿病、银屑病静止期等;局限性皮肤病:阴囊湿疹、乳房湿疹、手部湿疹、
肛周湿疹、手足癣、皮肤淀粉样变病、肛周瘙痒症、局限性硬皮病、小腿溃疡、淤积性皮炎等。
4.浸浴疗法适应证:全身浸浴:皮肤瘙痒症、玫瑰糠疹、银屑病、剥脱性皮炎、慢性湿疹、特应性皮炎、鱼鳞病、系统性硬皮病、皮肤硬肿病、慢性单纯
性苔藓等;局部浸浴:皮肤淀粉样变病、脂溢性皮炎、真菌性皮肤病、手足皲裂、汗疱疹、脂溢性脱发、肛周湿疹、阴部湿疹、外阴瘙痒症、肛周瘙痒症等。
5.淋洗疗法适应证:各种感染性皮肤病,如脓疱疮、疥疮、脓癣、趾间糜烂型足癣、手足癣继发感染等;慢性肥厚性、角化性皮肤病,如慢性单纯性苔
藓、皮肤淀粉样变病等;渗出、痂皮较多的皮肤病,如多形性红斑等。
四、药浴的禁忌证
有活动性肺结核、急慢性肝炎以及其他传染病的患者,严重心脏病或合并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肝硬化中晚期及肝功能不全的患者,高热性疾病以及有败血症倾向的患者,精神病、癫痫等不能自我约束的患者禁用熏洗疗法、熏蒸疗法;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处于脑血管意外危险期及不稳定期的患者,妇女在月经期及妊娠期禁忌药浴治疗。
皮肤科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