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夏季皮肤病

炎炎夏日已经到来,大家开始换上了T恤、短裤或者裙子,暴露在外的皮肤更容易出现问题,那么夏季好发哪些皮肤疾病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1.热痱:俗称“痱子”,是由于环境中的气温高,湿度大,出汗过多不易蒸发,汗液使表皮角质层浸渍,汗腺导管口闭塞,汗液潴留导致内压增高所引起的皮肤疾患。

临床将热痱分为晶痱(白痱)、红痱、脓痱和深痱,其中以晶痱最为常见,表现为浅表针头大小的水疱,呈透明状,常成批出现,水疱之间可相互融合,周围无红晕,水疱干燥后会留下细小鳞屑。

平时应注意多穿宽松全棉透气的衣物,有利于汗液蒸发,加强室内通风散热,室温不宜过高。出现热痱后,应避免搔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继发感染,对婴幼儿可以常规使用痱子粉。

2.日光性皮炎:又称为日晒伤,主要是由于暴露在外的皮肤过度接受中波紫外线(UVB)后所产生的一种急性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为曝光部位出现境界清楚的红斑,严重者可出现水疱、破裂糜烂,后期红斑颜色变暗、脱屑,留有色素沉着。

平时应注意避免日光暴晒,外出时注意防护,可经常参加室外锻炼,增强皮肤对日晒的耐受能力。

3.夏季皮炎:是由于气温炎热,温度高,湿度大,加上灰尘等刺激皮肤引起的季节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大片状鲜红斑,对称发生于躯干、四肢,尤以双小腿伸侧为甚,在红斑的基础上可以见到针头至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常伴有剧烈瘙痒,天气转凉后可自然消退或减轻。平时应保持室内通风散热,同时穿着应宽松吸汗,宜用温水淋浴,外界温度过高时应避免外出,出现皮疹时应避免搔抓。

4.隐翅虫皮炎:当夏秋季节皮肤裸露,隐翅虫夜晚飞进房间落在皮肤上叮咬皮肤或虫体受压时可释放毒液,能引起皮炎。但多数虫体在皮肤上爬行时并不会释放出毒液,只有当虫体被拍击或者压碎时,毒液沾染皮肤而引起皮肤损害。

临床表现为线状、条索状红肿,伴有瘙痒,逐渐产生灼热、疼痛感,后期局部可出现水疱,有的发展为脓疱或黑色坏死,后期愈合后局部可留有色素沉着或浅表瘢痕。患者多在清晨起床后突然发现。

平时应注意搞好环境卫生,消除住宅周围的杂草垃圾,安装纱门纱窗或挂蚊帐,防止毒虫的侵入,睡眠时要熄灭室内的灯光。若发现皮肤上落有虫体,不要用手直接捏取或拍击,应将虫体拔落在地,并用脚踏死。

5.蜱叮咬:蜱虫为人、家畜或者野生动物的体外寄生虫,无论是幼虫、稚虫、成虫均能吸血。有的硬蜱可日夜吸血,吸血时间长,一旦找到适宜的宿主吸血便不再更换地方。在吸血时将蜇肢和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内,口器可牢牢的固定在宿主皮肤上,在吸血的同时还可分泌性质尚不明确的抗凝剂和毒性物质注入皮内,因此蜱叮咬不仅可引起皮肤损伤,还可能是螺旋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感染的媒介。

蜱叮咬后,临床症状轻重差异很大,有时与其它昆虫叮咬难以区分,必须在体表发现虫体才能确诊。

平时应注意住房保持通风干燥,填抹墙缝,封堵洞穴,畜棚、禽舍要注意定期药物喷洒。进入林区或野外应加强个人防护,要穿长袖衣衫,扎紧腰带、袖口、裤腿等。发现蜱叮咬后不可强行拔除,以防口器折断在皮内,可用乙醚、凡士林、甘油厚涂蜱的头部,使其窒息,然后用镊子轻轻将蜱拉出。若出现蜱麻痹或蜱咬热,要及时进行抢救。

6.汗疱疹:过去认为汗疱疹是由于汗管闭塞引起的汗液潴留和汗管破裂所致。后经研究发现,汗疱疹无明显小汗腺受累和汗液储留现象。目前认为本病是一种皮肤湿疹样反应,具体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金属过敏、神经精神因素、过敏素质、多汗症等因素有关。

汗疱疹好发于手掌、手指侧面、足跖部等处,典型损害为位于表皮深处的米粒大小的半球形小水疱,略高出皮面,无炎症反应,分散或成群分布,水疱内含清澈浆液,后期可自行吸收消退,干涸后形成领圈状脱屑,严重时可出现弥漫性脱屑,自觉灼热以及瘙痒感。

平时应尽量避免接触刺激物(如洗涤剂、溶剂、染发剂),必须接触时戴手套。使用温和的清洁剂和温水洗手,减少手部多汗,保持手部干燥。必要时可做斑贴试验等皮肤过敏原检测,避免接触过敏原,比如避免接触钴、镍等金属,注意心态调节,释放压力。

7.花斑癣:又称为汗斑或花斑糠疹,是由于糠秕马拉色菌增殖、感染表皮角质层引起的一种浅表真菌性皮肤疾患。

临床表现为胸背部、腋下以及上臂等处圆形点状斑疹,逐渐扩大,边缘清楚,表面少许糠秕样鳞屑,多呈淡白色,也可呈灰黑色或黄棕色不等。

平时应注意通风,避免长期处于高温潮湿的环境中,应勤洗澡,勤换内衣。

由于皮肤疾患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复杂,版面有限,上述提到的相关疾病均未提及治疗方法,出现皮肤问题应前往皮肤科就诊,避免盲目滥用药物。

作者:潘凯;

编辑:万信念;

审核:吴卫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chunkangzhen.com/kzmj/7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