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年第9期报道专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医院刘清军教授作为专题组稿专家,精心组稿约稿。
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专题中,医院路桂军教授提出《会阴部疼痛诊断与治疗思路》;刘清军教授对《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进行解读;医院刘凌教授进行《厄瑞奴单抗预防性治疗成人偏头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医院刘靖芷教授进行《CT引导下三叉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非典型面痛的回顾性分析》;医院张忠医生进行《CT引导下阿霉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定量感觉分析》;医院齐猛医生进行《原发性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特征及手术效果分析》;医院宋刚医生进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南京医院夏焱志教授进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种治疗方法对比分析》。
还特别邀请西安医院张青教授撰写专家论坛《直流电刺激诱发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此外,还刊登临床研究、综述等栏目的精彩文章,以飨读者。
1会阴部疼痛诊断与治疗思路路桂军
北京,医院麻醉手术中心疼痛科
会阴部疼痛系以会阴为中心的疼痛,涉及器官众多且功能复杂,给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诸多困难。会阴部疼痛临床发病率较低但功能障碍突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基于病因学分析的诊断与治疗模式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多学科综合有助于会阴部疼痛诊断与治疗良性思路的建立,并提高治疗效果。2直流电刺激诱发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张玉忠,陈籽辰,王继红,魏馨雨,徐勇,陈飞云,吴彩芹,成颖,许珉,张青
西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张玉忠,陈耔辰,王继红,魏馨雨,陈飞云,吴彩芹,成颖,许珉,张青);西安,医院耳鼻喉科(徐勇)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是评价前庭耳石器传导通路的重要检查方法。气导声刺激诱发的颈肌和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骨导振动刺激诱发的颈肌和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也开始应用于临床,而直流电刺激诱发的颈肌和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国内尚未见诸报道。本文综述直流电刺激诱发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记录方法和临床应用。3《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刘清军
医院神经外科
年制定的《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为提高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信赖的依据。笔者结合个人认识和临床经验对共识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主要阐述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并对三叉神经痛临床治疗方法的适应证、治疗效果和并发症进行解读,为临床医师选择正确的三叉神经痛诊断与治疗方法提供更加清晰的思路。4厄瑞奴单抗预防性治疗成人偏头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林燕,陈邓,徐达,刘凌
成都,医院神经内科
目的系统评价厄瑞奴单抗预防性治疗成人偏头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ErenumabORAMGANDMigraine、厄瑞奴单抗AND偏头痛计算机检索年1月1日-年8月1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知网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以及GoogleScholar互联网检索关于厄瑞奴单抗预防性治疗成人偏头痛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采用Jadad量表评价文献质量。结果共获得68篇英文文献,经剔除重复和不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4篇高质量(Jadad评分≥4分)文献共例成年偏头痛患者(厄瑞奴单抗组例,对照组例)。结果显示:(1)厄瑞奴单抗70mg组和mg组治疗有效率(每月偏头痛天数减少≥50%比例)、每月偏头痛减少天数、每月应用特异性药物减少天数以及偏头痛物理功能影响日记-日常生活部分和身体影响部分评分均优于对照组。(2)厄瑞奴单抗组与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不良反应较轻微,主要包括注射部位疼痛、上呼吸道感染、鼻咽炎等,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中断试验的病例数极少。结论厄瑞奴单抗预防性治疗成人偏头痛安全、有效。5CT引导下三叉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非典型面痛的回顾性分析刘靖芷,史可梅,马文庭,李全波,付强,郑宝森
医院疼痛治疗中心
目的探讨CT引导下三叉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非典型面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37例非典型面痛患者均于CT引导下经Hartel前入路卵圆孔穿刺行三叉神经节脉冲射频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d、7d、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并计算完全缓解率、优良率和有效率,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手术成功率%。术后随访6个月,1例失访,36例完成随访。36例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9.,P=0.),术后1d(Z=-5.,P=0.)、7d(Z=-5.,P=0.)、1个月(Z=-5.,P=0.)、3个月(Z=-5.,P=0.)和6个月(Z=-5.,P=0.)VAS评分均低于术前。术后1d、7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完全缓解率分别为25%(9/36)、22.22%(8/36)、19.44%(7/36)、19.44%(7/36)和16.67%(6/36),优良率分别为80.56%(29/36)、77.78%(28/36)、72.22%(26/36)、69.44%(25/36)和63.89%(23/36),有效率分别为88.89%(32/36)、88.89%(32/36)、86.11%(31/36)、86.11%(31/36)和80.56%(29/36)。术后2例(5.56%)出现短暂性恶心、呕吐,3例(8.33%)出现面部肿胀,2例(5.56%)出现轻度面部麻木,均逐渐自行缓解。结论CT引导下经卵圆孔穿刺行三叉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非典型面痛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6CT引导下阿霉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定量感觉分析张忠,刘继强,翟建亮,田立东,马文庭,郑宝森
医院疼痛科(张忠,刘继强,翟建亮,田立东);医院疼痛治疗中心(马文庭,郑宝森)
目的评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阿霉素治疗后疼痛程度和感觉功能变化,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于CT引导下阿霉素治疗2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d、7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定量感觉检测(QST)测定患侧下颏冷觉、温觉、冷痛觉、热痛觉阈值。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d、7d、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VAS评分降低(均P=0.);治疗后1、3、6和12个月患侧下颏冷觉(P=0.,0.,0.,0.)和冷痛觉(P=0.,0.,0.,0.)阈值降低,温觉(P=0.,0.,0.,0.)和热痛觉(P=0.,0.,0.,0.)阈值升高。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阿霉素治疗后VAS评分与患侧下颏冷觉(r=0.,P=0.)和冷痛觉(r=0.,P=0.)阈值呈正相关,与温觉(r=-0.,P=0.)和热痛觉(r=-0.,P=0.)阈值呈负相关。结论QST检测是一种无创性、简便的感觉功能评价方法,可以定量测定感觉神经损害,成为评价三叉神经毁损术治疗效果的有价值指标。7原发性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特征及手术效果分析齐猛,张雷,梁建涛,李茗初,郭宏川,陈革,鲍遇海
053北京,医院神经外科
目的探讨原发性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效果。方法共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包括原发性三叉神经痛90例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15例,前者行微血管减压术,后者行原发病变切除术和三叉神经脑池段探查术并微血管减压术,评价术后疗效并记录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听力下降、症状性缺血性卒中、面神经损伤)。结果9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85例行微血管减压术,均采取患侧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85例,%);81例(95.29%)术中可见责任血管;84例(98.82%)术后疼痛缓解;1例(1.18%)术后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为患侧听力下降。15例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行原发病变切除术和三叉神经脑池段探查术并微血管减压术,12例(12/15)采取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3例(3/15)采取颞下经天幕入路;术中除切除原发病变外,同时探查三叉神经脑池段,3例(3/15)可见责任血管;术后均疼痛缓解(15/15);7例(7/15)术后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分别为患侧听力下降5例、症状性缺血性卒中1例、面神经损伤6例;术后除1例(1/15)蛛网膜囊肿未行病理学检查外,余14例(14/15)病理诊断均与术前诊断相符,包括听神经瘤5例(5/15)、表皮样囊肿4例(4/15)、内皮型脑膜瘤(WHOⅠ级)2例(2/15)和过渡型脑膜瘤(WHOⅠ级)2例(2/15)、小脑动-静脉畸形1例(1/15)。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首发症状发病年龄高于[(51.61±12.21)岁对(44.87±11.87)岁;t=1.,P=0.]、术前听力下降比例低于[0(0/90)对7/15;校正χ2=37.,P=0.]、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比例高于[%(85/85)对12/15;校正χ2=11.,P=0.]、术中可见责任血管比例高于[95.29%(81/85)对3/15;校正χ2=48.,P=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1.18%(1/85)对7/15;校正χ2=29.,P=0.]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结论原发性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听力下降作为早期症状提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原发病变,从而选择适宜手术入路,同时行三叉神经脑池段探查术并微血管减压术;术后疼痛缓解率较高,但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易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8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宋刚,鲍遇海,郭宏川,梁建涛,李茗初,王旭,陈革
053北京,医院神经外科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70岁50例(老龄组),70岁例(低龄组)]均采用患侧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行微血管减压术,记录术后并发症,包括术侧面部麻木感、术侧听力下降、脑脊液漏、手术切口愈合欠佳、颅内感染、脑积水;采用Barrow神经病学研究所(BNI)三叉神经痛分级评价疼痛缓解;记录随访期间复发率。结果例患者中36例(12.59%)出现术后并发症,低龄组29例(12.29%),老龄组7例(1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0.),为术侧面部轻度麻木感18例(6.29%)、术侧听力下降13例(4.55%)、脑脊液漏1例(0.35%)、手术切口愈合欠佳1例(0.35%)、颅内感染2例(0.70%)和脑积水1例(0.35%)。随访29.43个月,随访的例低龄组患者中例(78.70%)疼痛完全缓解(BNI分级Ⅰ级),10例(4.63%)疼痛部分缓解(BNI分级Ⅱ~Ⅲ级),14例(6.48%)疼痛无缓解(BNI分级Ⅳ~Ⅴ级),22例(10.19%)复发;随访的44例老龄组患者中35例(79.55%)疼痛完全缓解(BNI分级Ⅰ级),2例(4.55%)疼痛部分缓解(BNI分级Ⅱ~Ⅲ级),1例(2.27%)疼痛无缓解(BNI分级Ⅳ~Ⅴ级),6例(13.64%)复发,组间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P=0.)。Kaplan-Meier曲线显示,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率均逐渐下降。结论单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未出现死亡或神经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9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种治疗方法对比分析夏焱志,查俊,陈洁梅,乔世刚,李华,王琛,李顺
南京医院医院麻醉及围手术期医学科(夏焱志,查俊,陈洁梅,乔世刚,李华,王琛);314杭州,医院疼痛科(李顺)
目的探讨针刺触发点治疗、硬膜外神经阻滞术和选择性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3种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共6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予针刺触发点治疗(20例)、硬膜外神经阻滞术(20例)和选择性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20例),治疗后均服用加巴喷丁,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12周采用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价疼痛程度。结果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治疗后2、4和12周NRS评分均降低(均P=0.)。治疗后2周,神经阻滞术组和脉冲射频术组NRS评分均低于针刺触发点组(P=0.,0.),脉冲射频术组NRS评分亦低于神经阻滞术(P=0.);至治疗后4和12周,脉冲射频术组NRS评分仍低于针刺触发点组(P=0.,0.)和神经阻滞术组(P=0.,0.)。结论选择性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最佳,可以迅速缓解疼痛,改善患者工作和生活质量。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