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34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比较好 http://m.39.net/pf/a_4601324.html

次寻方证最难对,沥血呕心功乃成(上)

一、首辨六经,次辨方证

我们接着讲,刚才就把六经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病的特点,跟大家分析了一下。每一个病都列举了一个典型的病案和它的代表方。我们在临床上先是辨六经,六经辨清楚了,那么阴阳表里虚实就清楚了。其次辨方证,“次寻方证最难对,沥血呕心功乃成。”沥血呕心,呕心沥血,为了写诗的平仄对应,所以把它倒过来写了。那么,什么叫方证?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方的适应证,辨方证就是辨方的指征,辨方的依据,辨方的适应证。辨清楚六经还只是六经辨证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再做第二步的辨证,没有做第二步方证辨析的话,是开不出一个恰当的处方。

二、症候收集完整对辨方证意义重大

我们举个例子,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一个感冒的患者,发热半天来就诊,同时伴有恶风寒,头痛,鼻塞,口中和,就是口里面没有口干口苦的情况,舌淡红,苔薄白,脉浮。这么一个情况。那我们首先辨六经,那应该是落在哪里?太阳,一看就是个发热恶寒,发热,恶风寒,是个太阳表证,脉浮,也是病位在表。但是张仲景在讲太阳证的时候分太阳表实的伤寒和太阳表虚的中风,伤寒、中风是不一样的,太阳伤寒有麻黄汤证,太阳中风有桂枝汤证。在这个时候你单凭目前的状态是无法辨出是属麻黄汤还是桂枝汤。不管是麻黄汤证还是桂枝汤证,患者都存在这些症状,发热,恶风寒,脉浮,口中和,鼻塞,流清鼻涕,舌淡红,苔薄白。那么第二步我们应该怎么做,进一步辨证,就落到辨方证。如果患者有汗出,稍微动下就有些微微汗出,恶风很明显。

恶风,恶寒,畏寒,这些症状在定义上是有严格的区分,虽然临床上,有些可能是合并的。但是在临床上我们对于这些症状必须有清晰严格的界定。说一个人恶风,他的典型情况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就是患者在一个无风的密闭环境下,他是没有这个感觉,但如果有流动的风吹来的时候,他就感觉不舒服,这就叫恶风。恶寒多见于外感初起,他总是感觉一定程度的怕冷,这个怕冷是加上衣服还得不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不管这个环境有没有风吹,他都会感觉怕冷,这个叫恶寒。而恶风不一样,没有风吹他就没有这种感觉,有风吹他才有这种感觉,越细微的风他这个感觉反而越明显,吹大风的时候他反而觉得不明显。这就是恶风和恶寒的差别。恶寒见于麻黄汤证,恶风见于桂枝汤证。

这里还有个畏寒,畏寒是指什么?是指患者平时的体质状态,平时由于阳气虚弱,体内虚寒,他总是比别人穿的多点,得衣被则减,多加了衣服他就觉得舒服了。而恶寒不一样,平时这个病人可能什么都不怕冷,而且体质状态还挺强壮,冬天可能还穿得很单薄,但是他某一次感冒发烧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不管有风还是无风都觉得怕冷,加上衣被,他都还觉得怕冷。我们在《中医诊断》里写的非常清楚,恶寒是什么?病人有怕冷的感觉,得衣被不解。畏寒是什么?病人有怕冷的感觉,得衣被可以缓解。一个是反映外邪入侵,寒邪郁表的状态,一个是内在的阳虚内寒,自身的状态。恶风又是另外一个状态,多见于桂枝汤证,所以这几个状态一定要弄清楚。我们要进一步把信息收集更完整,患者有汗出,恶风,脉浮弱或浮缓的时候,我们才能比较明确的得出一个桂枝汤证出来。所以的话,可以看到,临床的信息的收集对于我们临床辨证是有很大影响的。

所以很多时候有学生给我打“我们有一个同学发烧了。”我问:“除了发烧,还有没有其他问题?”他说:“发烧怕冷,能够开什么方?”天啦,一个发烧一个怕冷,你能开出合适的方来吗?太难了,首先发烧,怕冷你是在太阳,太阳还分太阳表实和太阳表虚。太阳有没有兼夹?太阳有没有口干?兼夹阳明,有没有口苦?兼夹少阳,有没有胃肠不适?这些都不知道。发烧,这个患者有没有很疲倦,很累,脉有没有很沉细,这些都搞不清楚。如果很累,很疲倦,脉很沉细,这个到少阴去了。那我怎么给你开方,开麻黄汤?桂枝汤?麻附细?都不好开。所以的话,症候收集的完整对我们后期辨方证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现在的中医教材都没有做到这点。

三、辨方证,需注重方证比较

我们现在的中医教材,讲的更多的是辨证分型而不是辨证论治。它是分型论治,辨证都没有了,不叫辨证论治。把一个病分成几个类型,这样做当然对基础学中医的来说,能够学到些基础性的东西,但是也造成了另外一种弊端,给同学留下一种印象,这种病就只有这几个类型,这就很麻烦。

比如我们《中医外科学》的教材,像带状疱疹、湿疹,经常多见的是什么?带状疱疹临床分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肝经湿热型,代表方是龙胆泻肝汤。第二种类型是脾虚湿盛型,代表方是除湿胃苓汤。第三个是气滞血瘀型,代表方桃红四物汤。都是这样的,一版,二版,三版,一直到现在五版、六版、七版,都是这样的,湿疹也是一样。这样分型,每年的教材编写有创新吗?没创新他又有创新,创新就是加上了很多现代的东西,把某个药某个方具有什么样的药理作用加上去,他认为就是创新,这都不叫创新。而且有些教材甚至还列出两个代表方来。比如说辨证为湿热内蕴型,代表方既列龙胆泻肝汤又列萆薢胜湿汤,我们如果采用大陆教材的话,大家能看到这一点。辨证属于脾虚湿盛型的罗列出个除湿胃苓汤,再罗列出个参苓白术散。那我们最后要学生辨证,往往只辨在证上面,没有落在方上面,方可以选两个,同样都是湿热内蕴,它给你提供两个方,这就缺乏六经辨证里面的第二步辨方证。

很多时候提供学生一个病案,问学生,写出这个病案的辨证思路、治法治则、处方用药,很多学生都按照教材去写。然后,辨到湿热内蕴,选方往往都是先入为主的选用了龙胆泻肝汤,湿热内蕴和龙胆泻肝汤之间一定是划等号吗?湿热内蕴同时也可以跟萆薢胜湿汤划等号。那你既然和龙胆泻肝汤划等号又跟萆薢胜湿汤划等号,是不是龙胆泻肝汤和萆薢胜湿汤划等号,可不可以这样说?a=b,第二步,b=c,所以a=c,这逻辑上完全成立。那我们中医也是这样,所以龙胆泻肝汤等于萆薢胜湿汤,这样的思维就出来了。那我们临床是不是这样的?肯定不是这样的。那我问大家,龙胆泻肝汤和萆薢胜湿汤在临床上有没有区别?有区别。区别在哪里?简单说,如果按照教材里的就没有进行第二步辨方证,它只是告诉大家这是湿热内蕴型,对于选方的话好像不重要,我只告诉你两个代表方,什么叫代表方,能代表谁?它不是代表,你要把具体的方证抓住。

简单来说,龙胆泻肝汤大家看里面的方药组成,以方测证的话,它里面是热重于湿还是湿重于热,它清热的成分是相当多,龙胆草、黄芩、栀子。它祛湿的成分多不多?除了车前子,泽泻没有了。而萆薢胜湿汤你看有多少祛水湿的药,它清热的成分多不多?它没有龙胆泻肝汤那么强有力的清热作用。简单来说,一个是热重于湿一个是湿重于热。更别说在哪个部位,在哪个脏腑了。那么我们进一步的辨证,不是说到湿热内蕴这个地步就足够了,我们还得继续辨到底是符合哪一个方证,不是六经辨证才讲辨方证的,任何辨证最后都要落实到辨方证上去。当你把龙胆泻肝汤和萆薢胜湿汤他们的适应范围和适应的状态,彻底弄清楚的时候,你才能很好的选用哪个方去治疗,这是非常关键的。

那参苓白术散和除湿胃苓汤他们之间也是有差别的,简单来说,差别在哪里?参苓白术散里面有什么?四君子汤,它补脾的成分,补脾的作用强过它利湿的作用,而除湿胃苓汤里有五苓散,它里面没有四君子汤,它利水湿的作用明显强过补脾的作用,补气的作用,一个是明显的脾气虚弱,一个不是那么明显。你把这两个方的适应范围,它到底属于什么样的状态辨清楚了,才能选出一个适合的方,但是我们的教材没有完成这一步,导致我们最后五年本科出来后还是不会辨证。即使我们在学习方剂的时候,往往只是在强调这个方具有什么样的作用,从来没去谈这个方适合什么样的适应范围。

比如说都是补气方: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我就简单举一下,这三个方都是放在益气的方剂里面。那么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都可以健脾益气,他们的方可以划等号吗?绝对不能划等号,我们过度的强调这个方有什么功用,都能够健脾益气,但是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加上陈夏,六君子汤化痰的作用就强多了。变成补中益气汤以后,它明显升清阳的作用就加强了,一个治疗普通的脾胃气虚,一个治疗脾胃气虚以后导致的痰湿内生,要行气化痰,一个治疗由脾胃气虚导致的气虚下陷,要升提脾阳。都是不一样的,你如果没把它们的适应范围搞清楚,你这个方就选不出。所以很多医生就说他是个气虚就给他开一个补中益气汤,那是远远不够的。(未完待续)

整理:蒙智森刘明珠曾楚欣邓蕙盈马进疆张智洋

校对:刘美方黄楠

本文根据欧阳卫权老师年4月香港讲课整理,感谢欧阳卫权经方工作室志愿者整理为文字稿。

前文链接: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2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3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4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5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6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7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8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9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0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1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2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3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4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5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6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7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8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9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20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21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22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23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24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25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26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27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28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29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30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31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32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33

欧阳卫权简介

医院首批青年名中医。现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法专业委员会常委,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继承人、南方医科大学“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客座教授。

师承“国医大师”李振华、禤国维、“古中医流派”李可等著名老中医。学术上主张回归中医传统,用中医思维指导临床,坚持纯中医道路。致力于中医经典《伤寒论》的临床应用研究。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多年,学术上主张回归中医传统,遵循中医自身规律发展中医,用中医思维指导中医临床,坚持纯中医道路。致力于中医经典《伤寒论》的临床应用研究,强调以六经为纲,方证为核心,万病识机,活用经方。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科疑难杂病,为国内系统性研究《伤寒论》六经辨证及经方治疗皮肤病第一人,多次受邀于国内外学术会议作经方专题演讲,尤其系统地讲授《伤寒论》经方辨治皮肤病的学术经验,影响了一大批中医皮科临床医师。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六经辨证新探——经方辨治皮肤病心法》影响很大。

擅长疾病:

皮肤病:带状疱疹神经痛、痤疮、荨麻疹、血管炎、红斑狼疮、特应性皮炎、湿疹、银屑病、白癜风、扁平疣、激素依赖性皮炎、斑秃、结节性痒疹、丹毒、黄褐斑、皮肤瘙痒症、过敏性紫癜、生殖器疱疹、毛发红糠疹等;

常见内科疾病:发热、咳嗽、失眠、慢性鼻炎、慢性胃炎、腹泻、心悸、头痛、眩晕、更年期综合征、痹证、口腔溃疡等。

妇儿及其他:小儿肺炎、哮喘、腺样体肥大、厌食、消化不良、夜啼、遗尿等;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等。

欧阳卫权年6月出诊安排

骏景分院

6月2日(周六)下午

6月7日(周四)下午

6月21日(周四)下午

6月23日(周六)下午

东山分院

6月5日(周二)下午

6月12日(周二)下午

6月19日(周二)下午

6月26日(周二)下午

致电--预约

(电话预约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9:00-21:00)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chunkangzhen.com/kzzz/7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