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一般检查包括血液细胞成分的常规检测(简称血常规检测)、网织红细胞检测和红细胞沉降率检测。传统的血常规检查(bloodroutinetest)只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测定(HGB)、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近年来由于血液分析仪的广泛应用,血常规检测的项目增多,可达18~25项或更多。
血液一般检测是临床上最常用和较重要的检验项目之一,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量测定
RBCHGB
成年男性(4.0~5.5)×10^12/L;~g/L。
成年女性(3.5~5.0)×10^12/L;~g/L。
新生儿(6.0~7.0)×10^12/L;~g/L。
1.贫血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RBC、HGB和Hct低于参考值低限。主要包括:(1)生理性贫血:
妊娠中、晚期,血浆容量明显增加,导致血液稀释。
3个月至15岁的婴幼儿及儿童,生长发育迅速,红细胞生成相对不足。RBC及HGB比成人略低10%~20%。
某些老年人对营养的摄取、利用和造血功能减退,均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低。
(2)病理性贫血:
1)贫血的病因分类:
①红细胞生成不足:骨髓造血障碍、造血原料缺乏、EPO分泌减少、血红素或珠蛋白合成缺陷等。
②红细胞破坏过多:各种原因所致的溶血。
③红细胞丢失过多:急性或慢性失血。
2)按血红蛋白减低程度可将贫血分为:
轻度贫血(成年男性Hbg/L,女性g/L)
中度贫血(Hb90g/L)
重度贫血(Hb60g/L)
极度贫血(Hb30g/L)
(3)药物引起的贫血:
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氟芬那酸)、子宫抑制药(利托君)可引起血红蛋白减少,抗癫痫药(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扑米酮)、预防性抗疟药(乙胺嘧啶)、齐多夫定可引起巨幼细胞贫血,抗癫痫药(美芬妥英、乙琥胺)、苯胺类(吲哚美辛)、四环素、磺胺类、止酸药(西咪替丁)、非甾体类抗炎药(保泰松)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甾体类抗炎药(萘普生)、头孢菌素类(头孢他啶)、治疗疟疾药(伯胺喹)、磺胺类抗菌药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成年男性RBC6.0×10^12/LHGBg/L;成年女性RBC5.5×10^12/LHGBg/L时即认为增多。可分为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两类。
(1)相对性增多:
1)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多。
2)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2)绝对性增多: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为EPO增多所致。
①EPO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组织缺氧所引起。
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和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等。
病理性: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
②EPO非代偿性增加:这类疾病的病人无血氧饱和度减低,组织无缺氧,EPO增加是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有关,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肾胚胎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2)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即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3.红细胞的形态改变
正常RBC形态:
血涂片经Wright染色后,正常成熟的RBC染淡红色或桔红色,呈双凹的圆盘状,大小较一致,直径6~9μm。边缘厚约2μm,中央约1μm。中央淡染区直径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2/5。
除正常人外,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和白血病患者的红细胞形态亦可正常。
病理情况下,红细胞形态可发生如下改变:
(1)大小异常
1)小红细胞:
直径6μm,常见于重症缺铁性贫血。因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常伴有中央淡染区扩大,甚至呈环状,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单纯小细胞性贫血见于慢性感染、肝病、尿毒症及风湿性疾病等。
球形红细胞也为小红细胞,但其厚度增加,血红蛋白充盈良好,中央淡染区消失。见于球形细胞增多症。
2)大红细胞:直径10μm。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也可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3)巨红细胞:直径15μm。
常见于缺乏叶酸或VitB12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红细胞常呈椭圆形,内含血红蛋白量高,中央淡染区常消失。
4)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大小悬殊,直径可相差一倍以上。
这种现象见于病理造血,反映骨髓中红系增生明显旺盛。
常见于各种中、重度增生性贫血。而在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
(2)形态异常
1)球形红细胞:直径6μm,厚度﹥2.9μm。
﹥20%时,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少量球形红细胞也可见于其它溶血性贫血。
2)椭圆形红细胞:横径/长径﹤0.78。
﹥25%~50%时,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可见巨椭圆形红细胞。
3)靶形红细胞
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部位又有部分色素存留而深染,形似射击之靶或呈半岛状。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靶形红细胞常达20%以上。
少量增多可见于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黄疸及脾切除后的病例。
4)镰形红细胞
形如镰刀状,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HbS病)。
5)红细胞缗钱状形成:红细胞呈串状叠连似缗钱状。
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3)染色异常
红细胞的染色性与其成熟程度及血红蛋白含量有关,染色正常者称正色素性红细胞。见于正常人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和白血病等血液病。
1)低色素性红细胞
血红蛋白含量低,染色淡,中心浅染区扩大,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2)高色素性红细胞
血红蛋白含量高,染色深,中心浅染区消失,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及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3)嗜多色性红细胞
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部分嗜碱物质(核糖体),故染成红蓝混合色调,呈灰蓝或灰红色。见于增生性贫血,尤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4)结构异常
1)嗜碱点彩红细胞
胞质内含有蓝黑色嗜碱颗粒,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重金属中毒时红细胞膜受损,胞质内的核糖体聚集变性而成嗜碱颗粒。此类红细胞在正常人血涂片中不易见到(约0.01%),铅中毒时增多,可作为铅中毒的一项诊断指标。
2)Howell-Jolly小体
是位于成熟或幼稚红细胞胞质内的紫红色圆形颗粒,亦称染色质小粒。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白血病及脾切除后患者的血和骨髓涂片中。
3)Cabot环
呈紫红色线圈状或8字形,存在于成熟或幼稚红细胞胞质内,可能系脂蛋白变性所致。常与H-J小体并存。
4)有核红细胞
是幼稚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若在成年人血涂片中查到有核红细胞即为病理现象。最常见于溶血性贫血,亦可见于其他重症增生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