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顾恒
我国特应性皮炎(AD)的患病率正在逐渐增加,A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明了,遗传和环境因素与其发病有着密切关系。近年的研究显示,皮肤屏障功能的破坏在该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临床表现:根据发病年龄和皮疹特点,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版)将AD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成人期。有助于AD诊断的一些特征性表现,包括皮肤干燥、鱼鳞病、毛周角化、掌纹症、眼睑湿疹、手部湿疹、乳头湿疹、盘状湿疹、汗疱疹、唇炎、复发性结膜炎、眶下褶痕、眶周黑晕、苍白脸、颈前皱褶、鼻下和耳根皱褶处湿疹、皮肤白色划痕症、出汗时瘙痒、对羊毛敏感等。此外,部分患者还同时有其他特应性疾病,如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哮喘)、过敏性鼻炎,部分患者有明显的异种蛋白过敏,如对部分食物蛋白或吸入物过敏。40%~80%的患者有家族过敏史,家族史的询问对于特应性皮炎的诊断非常重要。诊断与鉴别诊断: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应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家族史和实验室检查各方面证据综合考虑。诊断方面本指南推荐临床使用方便、且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的Williams标准,具体内容为:必须具有瘙痒史,并有下列3条或3条以上者,即可诊断AD:(1)屈侧皮炎湿疹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颈部;(2)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3)近年来全身皮肤干燥史;(4)屈侧可见湿疹;(5)2岁前发病。鉴别诊断包括脂溢性皮炎、非特应性湿疹、单纯糠疹、鱼鳞病、疥疮、副银屑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皮肤T细胞淋巴瘤、Netherton综合征、高IgE综合征、Wiskott-Aldrick综合征、特应性皮炎样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治疗:与前一版指南相比,本版指南除仍强调患者教育和基础治疗的重要性外,还强调了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的主动维持治疗可有利于减少病情的复发。指南中指出,6岁以下儿童应避免使用全身紫外线照射。本指南重点指出了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医患配合与注意事项:在特应性皮炎的诊疗过程中,应当十分注意医患配合,应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医生应在首次接诊患者时,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治疗方案;在随访中,医生应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应当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在“衣、食、住、行、洗”方面注意防护,避免接触诱发疾病加重的因素,定期复诊和长期随访,学会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反馈,不随意停药或减药。病情缓解后要进行维持治疗,可每周2~3次外用激素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中华医学信息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