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屑与微生物

最近头皮屑有些多,于是就查了一些文献资料学习一下,感觉挺有意思,所以就来分享分享。

头皮屑是头皮常见疾病,在医学上称为“头皮糠疹”,临床表现为头皮或头发上过多的细小灰白色干燥或稍油腻的糠秕样屑片,可伴瘙痒,人群发病率高。据不完全统计,全球青春期后一半以上的人群被头皮屑所困扰。青年人发病率最高,程度最重,儿童和老年较少发生,男性多于女性。头皮屑的严重程度随季节变化而波动,一般冬季较重。

一、头皮微生物组成

人体头皮上分布着多种微生物,微生物细胞密度大约是?CFU/mm2。人体头皮微生物菌群主要包括葡萄球菌、丙酸杆菌和马拉色氏菌。

马拉色氏菌属最早是在年由Malassez发现的,早期命名为糠疹癣菌,年重新定义为马拉色氏菌属,目前已经发现17个种。人体皮肤已分离到10个种,包括:糠秕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合轴马拉色菌、斯洛菲马拉色菌、限制性马拉色菌、钝形马拉色菌、厚皮马拉色菌、皮炎马拉色菌、Malasseziajaponica和Malasseziayamatoensis。

大部分研究表明马拉色菌与头皮屑产生最为相关,头皮上马拉色菌占真菌总数的96%,其中限制性马拉色菌和球形马拉色菌为主要的优势种属,并且马拉色菌群落在物种水平上的多样性与头皮屑病情无关。头皮屑人群与健康人群相比,马拉色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数量增加,而痤疮丙酸杆菌数量却下降,这可能与其严格厌氧性有关。

二、头皮屑形成机理

通常皮肤的死细胞脱落过程表现为肉眼不可见的单独的细胞簇或鳞片,然而在头皮屑患者中则表现为连续的粘连聚集,形成肉眼可见的小碎片。目前对于头皮屑的具体发病机制及其生化改变尚不完全清楚,但多数研究表明,微生物学因素及局部免疫反应在头皮屑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

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是3个主要因素决定了头皮屑的形成:马拉色菌的定殖、头皮油脂分泌和个体易感性。这3个因素相互关联并相互影响,它们决定了头皮屑形成的时间和表现形式。在青春期,男性和女性的皮脂腺均都发育成熟,并分泌更多的皮脂。嗜脂性马拉色菌以皮脂中的脂质作为营养来源,从而成为马拉色菌生长的必需条件。理论上广泛推崇的是皮脂分泌增加和马拉色菌增殖引起了头皮屑的形成。

分析对比头皮屑治疗前后的皮脂组成,发现头皮屑患者的头皮皮脂中甘油三酯含量明显降低,而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油酸)的含量明显升高,与人造皮脂和球形马拉色菌共培养前后皮脂组成分析结果一致。这说明球形马拉色菌通过分泌脂肪酶,能够将皮脂中的甘油三酯、饱和脂肪酸分解为促炎性的不饱和脂肪酸。而这些物质渗透进入角质层不但能够引起头皮的瘙痒感,而且能够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结合使钙离子内流,导致角质层细胞的增生和角化异常而引起头皮片状鳞屑产生。

三、结语

头皮屑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微生物和皮肤屏障在头皮屑发病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且目前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马拉色菌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chunkangzhen.com/kzzz/7009.html